B型流感由B型流感病毒引起,病毒易变异,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儿童和成人表现有别,可通过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诊断,可通过接种疫苗和一般措施预防,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抗病毒治疗。
病原体特点
B型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其病毒颗粒呈球形或丝状,病毒表面有两种重要的糖蛋白,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它们是病毒感染宿主细胞以及逃逸宿主免疫防御的关键蛋白。B型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虽然变异速度相对甲型流感病毒较慢,但仍会不断产生新的变异株,从而导致人群对其的免疫力发生变化,使得流感的防控面临挑战。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产生含有B型流感病毒的飞沫,周围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有可能被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自己的口、鼻、眼等黏膜而感染。
临床表现
儿童患者:儿童感染B型流感后,症状通常相对成人更为明显。起病较急,可能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甚至更高,同时伴有畏寒、寒战,还可能出现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部分儿童会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涕、咽痛等,有的儿童可能以胃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若高热持续不退或出现呼吸急促、精神萎靡、抽搐等表现,需警惕并发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
成人患者:成人感染B型流感后,同样会出现发热症状,一般也是高热为主,同时伴有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呼吸道症状相对儿童可能稍轻,但也有部分成人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症状。成人感染后若不及时治疗,也可能引发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并发症,尤其是本身有基础疾病的成人,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感染B型流感后病情可能会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如近期是否接触过流感患者、是否在流感流行季节等)和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诊断。如果在流感流行季节,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以及全身中毒症状等,就要考虑B型流感的可能。
实验室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病毒核酸检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B型流感病毒核酸,这种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以快速明确是否感染B型流感病毒;还可以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将患者的呼吸道标本接种到适宜的细胞中进行病毒分离,然后鉴定是否为B型流感病毒,但该方法耗时较长;血清学检查主要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水平,若恢复期血清抗体水平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也有助于诊断B型流感。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B型流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一般建议6月龄-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孕妇等重点人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流感疫苗会根据当年流行的流感病毒株进行更新,所以需要每年接种。
一般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必须前往,最好佩戴口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营养支持。对于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若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但儿童要避免使用不适合的退热药物,优先选择儿童专用的退热制剂。
抗病毒治疗:对于发病48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常用的抗流感病毒药物有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尤其是儿童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用药,并且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等。不过,抗病毒治疗并非对所有患者都必需,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基础健康状况等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