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患者死亡风险受多因素影响,毒力强的痢疾杆菌感染、感染范围广泛可增加风险;儿童和老年人因自身因素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基础疾病患者代偿能力差也易增死亡风险;诊断不及时、治疗方案不合理(抗菌药物使用不当、支持治疗不充分)会延误病情致死亡。
一、感染相关因素导致的死亡风险
(一)毒力强的痢疾杆菌感染
痢疾杆菌的毒力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某些毒力较强的菌株感染人体后,会迅速在肠道内大量繁殖,释放出强烈的毒素,如志贺毒素等,这些毒素可引起全身多脏器的损伤。例如,志贺毒素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微循环障碍,进而引发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增加死亡风险。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毒力强的痢疾杆菌感染的耐受性更差,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二)感染范围广泛
当细菌性痢疾感染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肠道,而是扩散至全身多个系统时,会大大增加死亡风险。比如,感染累及呼吸系统可导致呼吸衰竭,累及神经系统可引起意识障碍、抽搐等严重神经症状,这些多系统受累的情况在年老体弱或本身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更为常见。有基础心肺疾病的患者,肠道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会进一步加重心肺负担,更容易发展为呼吸、循环衰竭而致死。
二、机体自身因素导致的死亡风险
(一)年龄因素
1.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对细菌性痢疾的抵抗力较弱。他们感染痢疾杆菌后,病情进展往往较为迅速,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中毒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例如,婴幼儿的体液调节能力较差,发生腹泻时很容易出现重度脱水,若不能及时纠正,会导致循环衰竭,增加死亡风险。而且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中毒症状可能较早出现惊厥等表现,进一步加重病情。
2.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细菌性痢疾后,身体对炎症的反应能力下降,容易发展为重型病例。同时,老年人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这些基础疾病会因肠道感染而加重,相互影响,使病情更加复杂难治,增加死亡的可能性。
(二)基础疾病影响
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的患者,感染细菌性痢疾后,由于基础疾病的存在,机体的代偿能力下降。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容易导致感染不易控制,而且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慢性肾病患者的肾功能受损,药物代谢和排泄受到影响,在治疗细菌性痢疾时,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需要更加谨慎,若处理不当,会加重肾脏负担,甚至引发肾衰竭等严重后果,从而增加死亡风险。
三、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导致的死亡风险
(一)诊断不及时
由于细菌性痢疾的症状可能与其他肠道疾病相似,如急性胃肠炎等,若医生对病情判断不准确,未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粪便常规、粪便培养等)明确诊断,会导致治疗延误。例如,错过最佳的抗菌治疗时机,使得痢疾杆菌在体内大量繁殖并扩散,引发严重的全身感染和多器官功能损害,增加死亡风险。对于任何出现腹泻、腹痛、脓血便等疑似细菌性痢疾症状的患者,都应尽快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尤其是在痢疾流行季节,更要提高警惕。
(二)治疗方案不合理
1.抗菌药物使用不当:没有根据痢疾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可能导致抗菌效果不佳。例如,若选用了对痢疾杆菌不敏感的抗菌药物,无法有效抑制细菌生长,病情会持续进展。而且对于不同人群,抗菌药物的选择需要有所调整,如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的某些抗菌药物等。如果在治疗中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不仅不能控制感染,还可能引发耐药菌的产生,使后续治疗更加困难,进而增加死亡风险。
2.支持治疗不充分:对于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的患者,若未能及时进行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支持治疗,会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例如,严重脱水可引起休克,若不及时补充液体和纠正电解质失衡,会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治疗过程中,充分的支持治疗是保障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基础,若支持治疗不到位,即使抗菌治疗有效,也可能因为机体无法承受病情的进展而导致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