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由乙脑病毒引起,夏秋季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儿童易感染,有初期、极期等阶段,实验室检查有相应特点,无特效抗病毒药,靠对症支持治疗,预防需防蚊、灭蚊和接种疫苗;流脑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冬春季通过飞沫传播,儿童尤其是6月龄-2岁婴幼儿易发病,有普通型等表现,实验室检查有其特征,需尽早用敏感抗生素治疗,预防靠接种疫苗、保持通风等。两者在病原体、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预防等方面存在区别。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该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一种RNA病毒。乙脑病毒在蚊虫体内增殖,蚊虫叮咬人后传播病毒。
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为革兰阴性双球菌,根据其表面特异性多糖抗原的不同,可分为不同血清群,如A、B、C群等,其中A群是引起流脑流行的主要菌群。
流行病学方面
乙脑:流行有明显季节性,多在夏秋季(7-9月),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感染,但近年来成人病例也有增加趋势,生活方式方面,夏季户外活动增多、居住环境周围蚊虫密度高等因素会增加感染风险。
流脑:全年均可发病,但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一般为11月-次年5月,3-4月为高峰。流脑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易造成传播,儿童尤其是6月龄-2岁的婴幼儿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其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易受脑膜炎奈瑟菌侵袭,密切接触的生活方式等因素会增加感染几率。
临床症状方面
乙脑:临床上分为初期、极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极期症状较重,有高热、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惊厥或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等,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等致死,部分患者病后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减退、肢体瘫痪、失语等,儿童患者在极期症状可能更为突出,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对高热、惊厥等耐受能力差。
流脑:临床表现可分为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症型等。普通型流脑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而突然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暴发型病情凶险,可迅速出现休克、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脑实质损害等严重表现;慢性败血症型较少见,表现为间歇性发热、皮疹、关节痛等,儿童流脑患者普通型相对多见,发病时高热等症状可能进展较快,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实验室检查方面
乙脑: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数轻度增多,多在(50-500)×10/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血清学检查中特异性IgM抗体在病后3-4天即可出现,2周达高峰,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流脑: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占80%-90%;脑脊液检查压力升高,外观混浊似米汤样,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多在1×10/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及氯化物明显减低;细菌学检查是确诊流脑的重要方法,皮肤瘀点涂片可见革兰阴性双球菌,脑脊液或血液细菌培养可检出脑膜炎奈瑟菌。
治疗方面
乙脑: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降温、止惊、降低颅内压、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等,对于重症患者需加强护理,儿童患者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皮肤护理、呼吸道管理等,防止并发症发生。
流脑:一旦确诊,应尽早使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及时抗菌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儿童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考虑其肝肾功能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调整剂量等需谨慎,同时针对休克、DIC等并发症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
预防方面
乙脑:预防关键是防蚊、灭蚊,接种乙脑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儿童应按免疫程序规范接种乙脑疫苗,在夏季减少儿童不必要的户外活动,尤其是蚊虫活动频繁的时段,降低感染风险。
流脑:预防主要是接种流脑疫苗,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且通风差的场所,儿童疫苗接种同样需按照免疫规划程序进行,对于密切接触流脑患者的儿童,必要时可进行药物预防,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