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治疗包括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内镜下治疗有高频电切术(适用于有蒂且大小合适息肉,需注意不同人群影响及事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用于无蒂或广基较小息肉,需注意不同人群影响及事项)、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适用于较大无蒂息肉等,需注意不同人群影响及事项);外科手术治疗适用于息肉较大内镜下切除困难、怀疑恶变倾向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情况,需注意不同人群影响及事项。
一、内镜下治疗
(一)高频电切术
1.适用情况:适用于有蒂且大小合适的大肠息肉,对于直径小于2cm的有蒂息肉较为常用。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脱落从而达到切除目的。通过内镜将高频电切装置送达息肉部位,进行电切操作。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大肠息肉相对较少见,若发生,需谨慎评估息肉情况。由于儿童身体机能发育尚未完全,要特别注意电切过程中的并发症风险,如出血等,术后需密切观察患儿腹部情况及生命体征。
成年人:成年人进行高频电切术时,要根据息肉具体状况选择合适的电切功率等参数。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息肉切除部位出血。
有病史人群:对于有肠道基础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等)的患者,需在术前充分评估肠道炎症活动情况,若炎症明显可能会增加手术风险,术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和相应处理。
(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1.适用情况:主要用于无蒂或广基的较小息肉,一般息肉直径在2cm以内的无蒂息肉可考虑采用EMR。通过注射等方法使黏膜隆起,然后用圈套器等将息肉完整切除。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应用EMR时同样要关注操作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因儿童肠道相对较细等特点,要避免操作过程中对肠道造成过度损伤,术后需注意饮食管理,以易消化食物为主,减少肠道刺激。
成年人:成年人进行EMR时要注意切除后的创面情况,术后需密切关注是否有腹痛、便血等情况,根据创面大小等因素决定后续的监测和处理措施。
有病史人群:有肠道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进行EMR时要考虑肠道解剖结构的改变等因素,可能需要更仔细地操作以避免并发症,术后要根据病史情况加强随访等。
(三)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
1.适用情况:对于较大的无蒂息肉,直径超过2cm的广基息肉等可采用ESD,它可以将较大的病变完整切除。通过逐步剥离病变部位的黏膜下层来实现完整切除息肉。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中应用ESD治疗大肠息肉非常少见,因其肠道病变相对较少且操作难度大,风险较高,一般不优先考虑,若确实需要,要充分评估风险并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术后护理需更加精细。
成年人:成年人进行ESD时,要注意手术时间不宜过长,防止肠道黏膜过度损伤,术后要密切观察有无迟发性出血等情况,根据病变大小和深度等制定后续的随访计划。
有病史人群:有肠道血管性疾病等病史的人群,进行ESD时要注意出血风险可能增加,术前需充分评估凝血等情况,术后要加强止血等相关监测和处理。
二、外科手术治疗
(一)适用情况
1.息肉较大且内镜下切除困难:当大肠息肉直径非常大,内镜下无法完整切除或切除风险极高时,如直径大于5cm的广基息肉等,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切除。
2.息肉怀疑有恶变倾向:如果息肉经病理检查高度怀疑恶变,且侵犯深度较深等情况,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如部分肠道切除手术等。
3.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特殊情况:对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由于息肉数量众多,常需要外科手术进行肠道部分切除等治疗来预防癌变。
(二)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情况极为罕见,若因特殊情况需外科手术,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手术方式的选择要尽量减少对儿童肠道功能和生长的影响,术后营养支持非常重要,要保证儿童足够的营养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
2.成年人:成年人外科手术治疗后要注意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根据手术范围进行相应的饮食调整,早期可能需要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同时要密切观察有无腹痛、发热等术后并发症情况。
3.有病史人群:有腹部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大肠息肉时,要充分评估腹腔粘连等情况,手术中要小心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组织,术后要注意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