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分甲乙丙丁型,甲型和乙型常季节性流行。病毒呈球或丝状,有包膜及刺突,甲型易变异。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临床表现有典型和非典型症状。诊断靠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对症和抗病毒治疗。预防可接种疫苗及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
一、病毒流感的定义
病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常引起季节性流行。
二、病毒流感的病原体特点
1.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流感病毒呈球形或丝状,直径80-120nm,核心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外有包膜,包膜上有两种重要的糖蛋白刺突,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这两种刺突是流感病毒分型和亚型的依据。
2.变异特性: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主要变异形式有抗原漂移和抗原转换。抗原漂移是指甲型流感病毒的HA或NA基因发生点突变,导致抗原性发生小幅度的变化,可引起流感的中小型流行;抗原转换是指HA或NA的基因发生大幅度的变异,形成新的亚型,由于人群对新亚型流感病毒缺乏免疫力,往往可引起大规模的流感流行甚至世界大流行。
三、病毒流感的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传播: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在其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会产生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易感人群吸入这些飞沫后即可感染。一般来说,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飞沫传播距离较短,通常在1-2米范围内,但如果人群密集,传播风险会增加。
2.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而感染,例如手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门把手、桌椅等物体表面,然后再触摸自己的眼、鼻、口等部位,从而导致病毒进入体内引发感染。
四、病毒流感的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全身症状:起病急,多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可伴有畏寒、寒战,同时伴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儿童可能比成人更易出现高热,部分儿童还可能出现惊厥等表现。
呼吸道症状:有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状,咳嗽一般为干咳,程度轻重不一,鼻塞、流涕症状相对普通感冒可能更为明显。
2.非典型症状
儿童表现:儿童流感除了上述典型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婴幼儿流感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发热、拒食、呼吸急促等。
老年人表现:老年人感染流感后,病情相对较重,更容易出现肺炎等并发症,且恢复较慢,可能会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表现,同时可能合并心血管、脑血管等基础疾病的加重。
五、病毒流感的诊断方法
1.临床诊断: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如近期是否接触过流感患者、是否处于流感流行季节等)和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诊断。如果在流感流行季节,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等,且有流感患者接触史,应高度怀疑流感。
2.实验室检查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如鼻咽拭子、鼻咽冲洗液、鼻咽吸取物等)中的流感病毒核酸,是早期快速诊断流感的重要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病毒抗原检测:常用免疫荧光法或胶体金法检测流感病毒抗原,快速简便,但敏感性低于核酸检测。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中的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如果抗体滴度有4倍及以上升高,可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六、病毒流感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增加营养,给予易消化的饮食。
对症治疗:对于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可给予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但要注意儿童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引起瑞氏综合征;对于咳嗽症状,可给予止咳药物;鼻塞、流涕等症状可使用鼻减充血剂等。
抗病毒治疗:发病48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奥司他韦对于甲型和乙型流感均有较好的疗效,可口服给药,儿童也可使用,但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
2.预防措施
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一般建议60岁及以上老年人、6月龄-5岁儿童、孕妇、6月龄以下儿童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因为流感病毒不断变异,疫苗的毒株会根据流行情况进行更新。
一般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定期对物体表面进行消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