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炎是女性生殖器官输卵管和卵巢的炎症,由病原体感染(性传播及内源性病原体)、宫腔操作感染、邻近器官炎症蔓延、经期卫生不良等引起,有腹痛、分泌物增多等表现,通过病史、体格、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抗生素、手术及支持疗法,需注意性生活、经期、宫腔操作卫生等预防,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解剖部位
附件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官中的输卵管和卵巢发生的炎症,属于盆腔炎性疾病的一种。输卵管和卵巢在女性盆腔内是邻近器官,炎症常相互蔓延。
二、发病原因
1.病原体感染
性传播感染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多发生于性活跃的生育期女性,不洁性生活、多个性伴侣等是高危因素。
内源性病原体:来自阴道内的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阴道微生态失衡时,这些病原体可上行感染至附件。
2.其他因素
宫腔操作感染: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宫腔镜检查等,由于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后个人卫生不佳,病原体易侵入盆腔引起附件炎症。
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如阑尾炎、腹膜炎等,炎症可直接蔓延至盆腔附件,引起附件炎。
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子宫内膜剥脱,宫腔内血窦开放,并有凝血块存在,为病原体滋生提供了良好条件,若不注意经期卫生,使用不洁卫生巾、经期性交等,易导致病原体入侵。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下腹部疼痛是主要症状,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活动或性交后加重。输卵管卵巢脓肿形成时,可出现局限性腹痛,若脓肿破裂,可引起剧烈腹痛及腹膜刺激征。
阴道分泌物增多:白带量增多,可为脓性白带,有异味。
月经紊乱: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周期延长、月经量增多等月经紊乱表现。
全身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
2.体征
妇科检查:附件区有压痛、反跳痛,可触及增粗的输卵管或包块,若为输卵管卵巢脓肿,可触及边界不清、活动度差的包块。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性生活史、宫腔操作史等。
2.体格检查:妇科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触诊附件区有无压痛、包块等。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
病原体检测:取阴道分泌物、宫颈管分泌物等进行涂片、培养及核酸检测,以明确病原体类型。
4.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发现输卵管增粗、卵巢肿大或盆腔积液等情况,有助于判断附件炎症的严重程度及有无包块形成。
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脓肿等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部位及范围。
五、治疗原则
1.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检测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经验性治疗常选用覆盖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及厌氧菌的广谱抗生素,及时、足量、足疗程用药,以彻底清除病原体,改善症状及体征,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2.手术治疗
输卵管卵巢脓肿或盆腔脓肿:经抗生素治疗无效,脓肿持续存在或破裂的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脓肿切开引流、附件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
3.支持疗法:患者应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以利于炎症局限;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六、预防措施
1.注意性生活卫生:性生活前后男女双方都应清洗外生殖器,减少性传播感染的风险,固定性伴侣,避免多个性伴侣。
2.做好经期卫生:经期使用合格的卫生巾,避免经期性交,保持外阴清洁。
3.避免宫腔操作感染: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宫腔操作,必须进行时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保手术器械严格消毒,术后注意个人卫生,遵医嘱预防感染。
4.及时治疗邻近器官炎症:如发现阑尾炎等邻近器官炎症,应积极治疗,防止炎症蔓延至盆腔附件。
5.增强机体抵抗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
七、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由于性活跃且是生育的关键时期,附件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影响生育,如引起输卵管粘连、堵塞导致不孕或宫外孕等,因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尽早就诊,规范治疗。
2.老年女性:老年女性附件炎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因机体抵抗力下降、生殖道局部防御功能减弱等原因发病,需注意排查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附件炎极为罕见,若出现下腹部疼痛等类似症状,需考虑其他疾病可能,如肠道疾病等,应谨慎诊断和处理,避免过度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