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疹是皮肤病变泛称,由多种因素致多种形态皮疹,涵盖各年龄段;幼儿急疹是人类疱疹病毒6型引起的婴幼儿常见发疹病。病因上皮疹有过敏、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幼儿急疹主要是人类疱疹病毒6型感染。临床表现皮疹形态分布、伴随症状多样,幼儿急疹有突发高热、热退疹出典型表现。诊断皮疹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幼儿急疹据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护理上皮疹要除病因、对症,幼儿急疹对症支持,护理各有要点。
一、定义与范畴
皮疹:是一种皮肤病变的泛称,由多种因素引起,涵盖的范围极广,例如过敏、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可能导致皮疹出现,其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红斑、丘疹、水疱、斑丘疹等不同形态,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人群。
幼儿急疹:是一种特定的感染性出疹性疾病,主要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引起,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发疹性疾病。
二、病因方面
皮疹:
过敏因素:儿童如果接触了如花粉、某些食物(如海鲜等)、药物等过敏原,免疫系统会做出异常反应,引发皮肤皮疹,常见于有过敏体质的儿童,且在接触过敏原后较短时间内可能迅速出现皮疹表现。
感染因素: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能引起皮肤化脓性皮疹;病毒感染除了引起幼儿急疹的人类疱疹病毒6型外,像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会导致水痘皮疹,表现为同时存在斑疹、丘疹、水疱和结痂等多种形态皮疹;真菌感染如皮肤癣菌感染可引起体癣等皮疹,出现环状红斑等表现。
自身免疫性因素: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儿童也可能出现皮疹表现,例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部分患儿会伴随出现皮疹,皮疹表现多样,可能与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皮肤受累有关。
幼儿急疹:主要病因是人类疱疹病毒6型感染,该病毒具有一定传染性,可通过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6-18个月是婴幼儿感染的高发年龄段,因为此阶段儿童免疫系统相对尚未完全成熟,易被该病毒侵袭。
三、临床表现方面
皮疹:
形态与分布:不同病因导致的皮疹形态与分布差异较大,例如过敏引起的皮疹可能为风团样,多分布在暴露部位或接触过敏原的部位;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皮疹可能局限于局部皮肤,表现为红肿、有脓性分泌物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皮疹可能有特定分布特点,如红斑狼疮可能出现面部蝶形红斑等。
伴随症状:如果是感染性皮疹,可能伴随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如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感染,患儿可能有高热、精神萎靡等表现;过敏引起的皮疹可能伴有瘙痒、打喷嚏、流涕等过敏相关症状。
幼儿急疹:
典型表现:突发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持续3-5天左右,发热时一般精神状态尚可,部分儿童可能有轻微烦躁等表现。热退疹出是其典型特点,体温恢复正常后12-24小时内开始出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直径2-5毫米左右,首先见于颈部和躯干,然后蔓延到面部和四肢,皮疹一般1-2天内消退,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也不脱屑。
四、诊断方面
皮疹:
详细病史采集:需要询问儿童的接触史,包括近期是否接触过敏原、感染源等;发病前的用药史,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引起药疹;既往过敏史、家族过敏史等。
体格检查:仔细观察皮疹的形态、颜色、分布等情况,例如判断是斑疹还是丘疹等。
辅助检查: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过敏原检测、病毒血清学检测等,血常规可帮助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等情况,过敏原检测有助于明确过敏因素,病毒血清学检测可辅助诊断病毒感染相关皮疹等。
幼儿急疹:
根据临床表现:典型的突发高热后热退疹出表现有助于初步考虑幼儿急疹,但需要排除其他出疹性疾病。
实验室检查:可检测人类疱疹病毒6型的特异性抗体,如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可确诊,另外血常规检查在发病初期可能显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
五、治疗与护理方面
皮疹:
治疗原则:首先要去除病因,例如过敏引起的皮疹需要避免接触过敏原;感染引起的皮疹需要根据感染类型进行相应治疗,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等。对于有瘙痒症状的皮疹,可使用止痒药物,如炉甘石洗剂等缓解症状。
护理要点: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儿童搔抓皮疹部位,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根据皮疹不同表现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如水疱型皮疹要注意避免摩擦等。
幼儿急疹:
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因为幼儿急疹发热时一般不优先使用药物退热,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且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当体温过高可能引起惊厥等情况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退热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安全。皮疹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注意保持皮肤清洁,让儿童多休息,保证充足水分摄入。
护理要点:发热时注意监测体温变化,给予儿童舒适的居住环境,保证室内通风良好。热退疹出后,虽然皮疹一般可自行消退,但仍要注意皮肤护理,避免儿童过度搔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