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胃癌是胃恶性肿瘤,二者在定义性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有区别,良性胃肿瘤多预后好,胃癌预后与分期等相关,早期胃癌手术预后较好,进展期胃癌预后差。
一、定义与性质
胃肿瘤:是胃部所有肿瘤性病变的统称,包括良性胃肿瘤和恶性胃肿瘤。良性胃肿瘤如胃腺瘤、胃平滑肌瘤等,这类肿瘤生长较为缓慢,通常不会发生远处转移,对机体的危害相对较小;恶性胃肿瘤则主要是胃癌,还包括胃淋巴瘤等其他恶性肿瘤,胃癌细胞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会破坏胃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并可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胃癌:是胃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病变。
二、病因
胃肿瘤
良性胃肿瘤: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能增加良性胃肿瘤的发生风险)、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但相对胃癌来说,其与病因的关联没有那么直接和明确。例如,部分胃腺瘤的发生可能与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导致胃黏膜反复炎症修复有关,但机制相对复杂。
胃癌:病因较为复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的致癌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癌变;遗传因素在胃癌中也起一定作用,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明显升高;饮食因素方面,长期食用高盐、烟熏、腌制食品等会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这些食品中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此外,环境因素、吸烟、酗酒等也与胃癌的发生相关。
三、临床表现
胃肿瘤
良性胃肿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胃镜检查或其他腹部手术中偶然发现。当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一般症状较轻且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例如,胃平滑肌瘤较小时通常无明显症状,增大后可能引起上腹部饱胀感或隐痛。
胃癌:早期胃癌症状也不典型,可能仅有上腹部不适、隐痛、嗳气、反酸、食欲减退等类似胃炎或胃溃疡的症状,容易被误诊为胃部良性疾病。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体重减轻、消瘦、乏力,上腹部疼痛加重,可伴有呕血、黑便(提示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腹部肿块、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转移灶表现。例如,进展期胃癌患者可出现明显的上腹部疼痛,且疼痛持续不缓解,同时可能伴有贫血、营养不良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胃肿瘤
良性胃肿瘤:主要依靠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来诊断,胃镜下可观察到肿瘤的形态、大小、部位等,病理活检可明确肿瘤的性质为良性。此外,腹部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也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最终确诊需病理依据。
胃癌:除了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外,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查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转移情况。影像学检查方面,CT、磁共振成像(MRI)等可以了解胃癌病灶的大小、侵犯深度、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有无远处转移(如肝转移、肺转移等);肿瘤标志物检查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对胃癌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价值,但不能单独依靠肿瘤标志物确诊胃癌,不过在病情监测等方面有一定作用;对于早期胃癌,还可能通过超声胃镜检查来更精确地判断肿瘤侵犯胃壁的深度等情况。
五、治疗方法
胃肿瘤
良性胃肿瘤:治疗方法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症状等情况来选择。较小的、无症状的良性胃肿瘤可以定期随访观察;对于有症状或较大的良性胃肿瘤,多采用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切除后一般预后较好,很少复发。例如,胃腺瘤可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进行切除。
胃癌:治疗方法较为综合,早期胃癌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根据肿瘤的情况可选择根治性手术切除(如胃部分切除或全胃切除),术后根据情况可能需要辅助化疗等综合治疗;进展期胃癌如果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等选择姑息性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例如,对于符合条件的晚期胃癌患者,靶向药物治疗或免疫治疗可以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等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六、预后
胃肿瘤
良性胃肿瘤:经过及时治疗,预后通常较好,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术后复发的几率较低。例如,胃平滑肌瘤完整切除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基本不受明显影响。
胃癌:预后与肿瘤的分期、治疗效果等密切相关。早期胃癌如果能够及时手术治疗,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但进展期胃癌即使经过综合治疗,预后仍然相对较差,5年生存率较低,而且胃癌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年龄较大的患者、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以及肿瘤分期较晚的患者预后往往更差;年轻患者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后相对可能更好一些;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等)的患者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