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病因涉及遗传、生活方式、肠道慢性疾病等,临床表现早期不特异,中晚期有便血、腹痛等,诊断靠粪便潜血试验、直肠指检、结肠镜等,治疗良性用微创,恶性分手术、化疗等,可通过健康生活、定期筛查、积极治肠道病预防。
一、定义与分类
大肠肿瘤是指发生在大肠部位的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大肠肿瘤常见的有大肠腺瘤等;恶性大肠肿瘤主要是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等。
二、病因
1.遗传因素:部分大肠肿瘤具有遗传易感性,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肠道内会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如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发展为大肠癌。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比普通人群明显增高。
2.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大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脂肪饮食会使肠道内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代谢产物可能对肠道黏膜有致癌作用;而低纤维饮食会使粪便通过肠道的时间延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时间增加。例如,西方发达国家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结构导致其大肠癌发病率较高。
吸烟与饮酒:吸烟会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肠道黏膜,影响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过量饮酒也与大肠癌的发生相关,酒精会刺激肠道黏膜,干扰肠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
3.肠道慢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炎症反复刺激肠道黏膜,可导致肠道黏膜异常增生,增加大肠癌的发生几率。一般溃疡性结肠炎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发生大肠癌的风险明显升高。
三、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大肠良性肿瘤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腹部不适、隐痛等。大肠癌早期也可能无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多或减少,大便性状改变,如大便变细、带黏液等,但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
2.中晚期症状
便血:大肠癌患者常见症状之一,便血多为暗红色,可伴有黏液,与粪便相混。如果肿瘤位置较高,出血量较少时,可能粪便中仅隐血试验阳性。
腹痛:中晚期患者可出现腹部隐痛、胀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逐渐加重,甚至出现肠梗阻时可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
腹部肿块:当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可在腹部触及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等。
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这是由于肿瘤慢性消耗、出血等原因引起。
四、诊断方法
1.粪便潜血试验:是大肠癌筛查的常用方法之一,可作为初筛手段。如果粪便潜血试验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
2.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癌的重要方法,约70%的直肠癌可通过直肠指检发现。医生通过直肠指检可以触及直肠内的肿块,了解肿块的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等。
3.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肿瘤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发现可疑病变时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4.影像学检查
钡剂灌肠检查:可以了解大肠的形态、有无充盈缺损、龛影等病变,对大肠肿瘤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不如结肠镜直观准确。
CT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有无转移等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例如,CT可以发现肝脏等远处器官有无转移灶。
五、治疗原则
1.大肠良性肿瘤:一般采用内镜下切除等微创治疗方法,如大肠腺瘤可在内镜下进行电切、套扎等切除,术后需要定期复查肠镜,观察有无复发。
2.大肠癌
手术治疗:是大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结肠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等。手术的目的是切除肿瘤组织,尽可能保留肠道的功能。
化疗: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用于术后辅助化疗,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
放疗:对于局部晚期直肠癌等可采用放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减少复发。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对于某些特定基因变异的大肠癌患者,可采用靶向治疗药物,如针对HER2基因的靶向药物等;免疫治疗则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为部分大肠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等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六、预防措施
1.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保持饮食均衡。减少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
适量运动: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维持健康体重,增强身体免疫力,降低大肠肿瘤的发病风险。
2.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大肠癌筛查,尤其是有大肠癌家族史、肠道慢性疾病史等高危人群。一般建议50岁以上人群常规进行结肠镜检查,间隔时间可根据检查结果和个体情况而定。对于粪便潜血试验阳性、有便血等症状的人群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
3.积极治疗肠道慢性疾病:对于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慢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防止疾病进展为大肠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