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手术常见类型有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包括高频电切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开腹手术;术前需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做好肠道准备和凝血功能检查并进行心理准备;术后要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创面观察等一般护理,实施合理饮食护理并鼓励适度康复活动;还需预防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出血可因凝血不佳等致,穿孔与操作不当等有关,感染由肠道准备不充分等引起,均需相应预防及处理措施。
一、直肠息肉手术的常见类型
1.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高频电切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脱落。对于有蒂的小息肉,可通过内镜将电切圈套器套住息肉蒂部,然后通电切除。其原理是高频电流通过组织时,使组织内的离子高速振荡,产生热量,从而达到切割和凝固的目的。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高频电切术对于直径小于2cm的有蒂息肉切除效果较好,能够完整切除息肉,术后创面出血等并发症相对较少,但需要注意电切时避免过度损伤周围组织。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适用于较大的无蒂息肉或早期黏膜病变。该手术是先在息肉周围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等使病变部位隆起,然后用内镜下的刀状器械逐步剥离病变黏膜。其优势在于可以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组织,并且能够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浸润深度等情况。但操作相对复杂,对术者的技术要求较高,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2.开腹手术
一般适用于息肉较大、位置特殊或内镜下切除困难的情况。例如,息肉位于直肠上段且基底较宽、内镜下无法完整切除的情况。开腹手术需要切开腹部,找到病变的直肠部位,然后进行息肉的切除。开腹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但对于一些复杂情况能够较为直接地处理病变组织。不过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开腹手术在直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减少,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仍然是必要的选择。
二、直肠息肉手术前的准备
1.患者评估
一般情况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的基本健康状况,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对于老年患者,需要评估其心肺功能,因为手术可能对心肺功能有一定影响。例如,高血压患者需要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6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100mmHg以下,以降低手术中出血等风险;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血糖水平,使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以减少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肠道准备:手术前需要进行严格的肠道准备,目的是清洁肠道,减少术中污染和术后感染的机会。通常会让患者在手术前1-2天进食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并且服用泻药,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通过大量饮水和泻药的作用,将肠道内的粪便排空,直到排出物为清水样。对于儿童患者,肠道准备需要更加谨慎,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合理调整泻药的剂量,避免因腹泻导致脱水等情况。
凝血功能检查:需要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因为息肉手术可能会有创面出血,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手术中或术后出血风险增加。如果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需要在术前进行相应的治疗,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后再考虑手术。
2.心理准备
患者可能对手术存在恐惧、焦虑等情绪。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向患者解释手术的过程、安全性以及术后的恢复情况等,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对于儿童患者,家长的情绪也会影响患儿,医护人员需要同时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让家长给予患儿足够的支持和安慰,帮助患儿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手术。
三、直肠息肉手术后的护理与康复
1.术后一般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一般每小时监测一次,直到生命体征平稳。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需要更加频繁地监测。如果发现体温异常升高、血压波动较大等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创面观察:观察手术创面有无出血、渗液等情况。如果是内镜下切除的患者,要观察大便的颜色,有无黑便等情况,因为术后早期创面有出血的可能。如果发现大便颜色发黑,提示可能有消化道出血,需要立即进行处理。对于开腹手术的患者,要观察腹部切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预防切口感染。
2.饮食护理
术后早期饮食: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后,如果创面无明显出血等情况,一般术后6-12小时可以进食少量温水,如无不适,可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然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普通饮食。开腹手术后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后开始进食,一般先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渐增加饮食的量和种类。儿童患者的饮食过渡需要更加谨慎,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恢复情况调整饮食,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加重肠道负担。
饮食注意事项:术后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粗糙、坚硬的食物,以免刺激肠道创面,影响愈合。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但要注意食物的烹饪方式,避免过于油腻。同时,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等,以促进创面愈合。
3.康复活动
术后早期患者需要适当休息,但也需要进行适度的活动。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后,一般术后1-2天可以在床上进行翻身等活动,术后2-3天如果情况允许可以逐渐下床活动。开腹手术后的患者,根据恢复情况,一般术后3-5天开始在床上活动,然后逐步增加活动量。儿童患者的活动需要在家长的监护下进行,避免剧烈活动,但也需要适当活动以促进肠道蠕动恢复和身体康复。
四、直肠息肉手术的并发症及预防
1.出血
原因:可能是由于手术创面凝血不佳,或者息肉蒂部结扎不牢固等原因导致。内镜下手术时,如果电切功率过大或电切时间过长,可能会损伤deeper组织,导致出血;开腹手术时,如果血管结扎不确切也会引起出血。
预防:术前要严格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术中要准确操作,内镜下手术时要合理控制电切功率和时间,确保创面止血良好;开腹手术时要仔细结扎血管。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创面情况,一旦发现有出血迹象,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如内镜下止血钳止血、药物止血等。
2.穿孔
原因:内镜下手术时,如果操作不当,如黏膜下注射不均匀导致穿孔,或者ESD手术时剥离过深等;开腹手术时,由于解剖结构的损伤等也可能导致穿孔。
预防:内镜下手术时术者要熟练掌握操作技巧,准确进行黏膜下注射和剥离操作;开腹手术时要精细操作,避免损伤肠道等组织。术后要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等症状,如果出现剧烈腹痛等情况,要考虑穿孔的可能,及时进行腹部X线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保守治疗或再次手术修补穿孔等。
3.感染
原因:肠道准备不充分,术中污染肠道,或者术后护理不当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感染。例如,肠道准备不彻底,肠道内残留粪便,术中粪便污染手术创面,容易引起感染;术后切口护理不当,如切口被污染等也会导致感染。
预防:严格做好肠道准备工作,确保肠道清洁;术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术后要加强切口护理,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对于肠道内的感染,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或治疗,但要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导致耐药等问题。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注意预防感染,加强基础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