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有髋关节活动范围和压痛检查;影像学检查中X线可初步筛查,CT更清晰显示细微结构,MRI是最敏感的早期诊断方法;实验室检查的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在特定情况有相应改变但无特异性。不同年龄人群在各项检查中有不同需注意的方面。
一、体格检查
1.髋关节活动范围检查:通过主动和被动活动髋关节,了解其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活动度是否受限。例如,正常髋关节屈曲可达135°-145°,外展30°-45°,内旋40°-50°,外旋40°-50°,若存在股骨头坏死,活动范围可能减小。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髋关节活动范围与成人有差异,儿童髋关节尚在发育中,检查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与正常儿童髋关节活动范围标准对比。
2.髋关节压痛检查:医生用手指按压髋关节周围特定部位,如腹股沟中点下方、大转子周围等,若有压痛,提示可能存在股骨头坏死相关病变。不同性别在髋关节结构和受力上有一定差异,女性骨盆较宽,髋关节受力分布与男性不同,但压痛检查原理相同。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意义:是股骨头坏死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可观察股骨头的形态、结构、骨质密度等情况。早期股骨头坏死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中晚期可发现股骨头密度改变、骨质硬化、囊变、塌陷、变形等。例如,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股骨头轻度骨质疏松;随着病情进展,可见股骨头内囊性变、骨小梁稀疏或增粗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需要谨慎考虑,儿童对辐射更敏感,应尽量优化检查条件以减少辐射危害。
表现:早期X线片可无阳性发现,随病情发展可见股骨头密度不均、斑片状硬化或囊性变,进一步发展出现股骨头塌陷、关节间隙变窄等。
2.CT检查
意义:能更清晰地显示股骨头的细微结构,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比X线更敏感。可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骨质病变,如骨小梁的改变、小的囊变等。例如,能更早发现股骨头内的早期囊性变等病变。不同年龄患者进行CT检查时,儿童需根据体重等因素调整扫描参数,以保证图像质量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表现:可见股骨头内骨小梁结构紊乱、囊性低密度区、骨质硬化等,能更精确显示股骨头坏死的范围和程度。
3.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意义:是诊断股骨头坏死最敏感的影像学方法,可早期发现骨髓水肿、骨质坏死等病变。在股骨头坏死的早期,MRI就能检测到骨髓内的异常信号改变,比X线和CT更早发现病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进行MRI检查时,需根据其配合程度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表现:早期股骨头坏死在MRI上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双线征(即病灶周围呈高信号,中心为低信号)等,随着病情进展,信号改变会进一步发展。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一般无特异性改变,但在合并感染等情况时,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例如,若股骨头坏死合并髋关节感染,血常规可出现相应炎症指标异常。不同年龄患者血常规的正常参考范围不同,儿童的血常规指标与成人有差异,检查时需依据儿童的正常参考范围判断。
2.血沉(ESR):在股骨头坏死活动期可能会升高,反映体内的炎症反应情况。但血沉升高并非股骨头坏死特异性指标,其他炎症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血沉升高。不同年龄人群血沉的正常参考值有差异,儿童血沉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检查时要注意。
3.C反应蛋白(CRP):也是反映炎症反应的指标,股骨头坏死活动期CRP可能升高。同样,CRP升高也可见于其他炎症性疾病,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不同年龄患者CRP的正常参考范围不同,儿童的CRP正常范围与成人有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