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状糠疹是一种慢性浅表性鳞屑性皮肤病,好发于头皮,病因可能与马拉色菌感染、局部刺激、皮脂腺分泌功能异常等有关,临床表现为头皮厚积灰白色石棉状鳞屑等,诊断主要依临床表现,需与头皮银屑病、脂溢性皮炎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局部治疗,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治疗需注意相应事项。
病因及发病机制
可能与马拉色菌感染有关:有研究表明,马拉色菌在石棉状糠疹的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马拉色菌可分解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头皮引起炎症反应,导致鳞屑的产生。例如,相关研究发现患者头皮部位马拉色菌的定植数量可能较正常人群有所不同。
其他因素:局部刺激、皮脂腺分泌功能异常等也可能参与石棉状糠疹的发生。长期的头皮刺激,如使用不恰当的洗发水、染发剂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皮脂腺分泌过多,过多的皮脂为马拉色菌等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营养环境,也可能促进鳞屑的形成。
临床表现
好发部位:主要累及头皮,偶可累及胡须、腋毛等有毛发的部位。
皮损特点:头皮上可见厚积的灰白色鳞屑,形似石棉,紧密附着在头皮和毛发上,鳞屑可融合成大片,强行剥离后可见轻度潮红的基底,一般无明显的渗出和糜烂。毛发可因鳞屑的包裹而变得干燥、无光泽,但一般不会引起脱发,不过若病情长期不愈,可能会对毛发的生长状态产生一定影响。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青少年相对多见,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压力大、头皮卫生状况不佳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或影响病情。对于有头皮外伤史、头皮既往有炎症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患石棉状糠疹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头皮上典型的石棉状鳞屑表现是重要的诊断依据。有时还可结合真菌学检查,排除其他真菌感染性疾病,如头癣等,头癣一般有断发、菌鞘等表现,真菌镜检可发现菌丝或孢子。
鉴别诊断:需与头皮银屑病鉴别,头皮银屑病的鳞屑较薄,呈银白色,刮除鳞屑可见点状出血现象,皮损边界清楚,可累及躯干、四肢伸侧等部位;还需与脂溢性皮炎鉴别,脂溢性皮炎的鳞屑一般较薄,油腻性较轻,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面、胸背等。
治疗
一般治疗:保持头皮清洁,使用温和的洗发水定期清洗头皮,但要避免过度清洗,以免刺激头皮。生活中应注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减轻压力,这些对于病情的控制可能有一定帮助。
局部治疗: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洗剂等,其通过抑制马拉色菌的生长来减轻炎症和鳞屑。对于鳞屑较厚的患者,可先用水杨酸软膏等软化鳞屑后再外用药物,以增强药物的吸收和疗效。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石棉状糠疹时,由于皮肤较为娇嫩,在选择治疗药物时需更加谨慎。应尽量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如儿童专用的酮康唑洗剂等。同时,要注意保持儿童头皮的清洁卫生,避免搔抓头皮,防止病情加重或引起继发感染。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病情变化,如鳞屑是否增多、头皮是否出现新的症状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孕妇:孕妇患石棉状糠疹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外用药物相对口服药物安全性稍高,但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无影响或影响较小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自身病情变化,同时关注胎儿的情况,定期进行产检。要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尤其是一些未经充分安全性验证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患石棉状糠疹时,由于其皮肤屏障功能减退,新陈代谢较慢,在治疗时要考虑到皮肤的耐受性。外用药物的浓度和使用频率应适当调整,避免因药物刺激引起皮肤不适。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与其他疾病的治疗药物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等问题,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