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积是儿童因喂养不当等导致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核心表现为体重增长停滞或下降等,本质是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引发的营养吸收障碍,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临床表现包括体格发育异常、消化系统症状、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诊断需初步筛查、实验室确认并与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鉴别;特殊人群中早产儿与低出生体重儿、慢性疾病患儿、过敏体质儿童需重点关注;预防与干预需做好喂养管理、饮食行为培养及疾病期护理。
一、疳积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疳积是儿童因喂养不当、疾病消耗或脾胃功能受损导致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核心表现为体重增长停滞或下降、体格发育迟缓及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其本质是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引发的营养吸收障碍,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临床表现的四大维度
1.体格发育异常
1.1.体重与身高: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正常值的15%~20%为轻度,20%~40%为中度,超过40%为重度;身高增长缓慢,骨龄落后于实际年龄。
1.2.皮下脂肪: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减少是早期敏感指标,中度疳积时脂肪层厚度<0.8cm,重度时<0.4cm。
1.3.肌肉状态:四肢肌肉松弛无力,臀部及大腿肌肉萎缩,皮肤弹性下降。
2.消化系统症状
2.1.食欲异常:早期表现为食欲亢进但进食后易饱胀,后期发展为拒食、厌食,对食物无兴趣。
2.2.排便异常: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大便干结如羊粪状或稀溏伴未消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
2.3.腹部体征:腹胀明显,触诊可及条索状物或包块,叩诊呈鼓音,提示肠胀气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3.全身症状
3.1.精神行为:易激惹、烦躁不安或精神萎靡,夜间睡眠不安,常伴磨牙、盗汗。
3.2.毛发与皮肤:头发干枯发黄、易脱落,指甲薄脆伴白色斑点,皮肤干燥脱屑,面色萎黄无光泽。
3.3.免疫力下降:反复呼吸道感染,病程延长,易并发肺炎、腹泻等感染性疾病。
4.实验室检查指标
4.1.血常规:血红蛋白<110g/L提示轻度贫血,<90g/L为中度,<60g/L为重度;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fl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4.2.血清学:前白蛋白<0.18g/L、视黄醇结合蛋白<25mg/L反映近期营养状态;锌、铁、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缺乏率可达60%~80%。
4.3.粪便检查: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黏膜损伤,脂肪球增多提示脂肪吸收不良。
三、诊断流程与鉴别要点
1.初步筛查:通过体重、身高曲线图及BMI指数评估营养状态,结合食欲、排便等病史采集。
2.实验室确认:血常规、血清前白蛋白及微量元素检测是关键,必要时行胃镜排除器质性疾病。
3.鉴别诊断:需与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表现为皮肤干燥、黏液水肿)、慢性腹泻病(大便次数多但体重下降缓慢)及遗传代谢病(如苯丙酮尿症伴特殊体味)区分。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早产儿与低出生体重儿:因基础营养储备不足,疳积发生率较足月儿高2~3倍,需定期监测体重增长速率(每周应增加150~200g)。
2.慢性疾病患儿: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肾病等,疾病消耗导致营养需求增加,需在原发病治疗基础上加强营养支持。
3.过敏体质儿童:食物过敏引发的肠道炎症可能继发疳积,需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致敏食物,避免盲目限制饮食。
五、预防与干预原则
1.喂养管理: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7~24月龄逐步引入多样化辅食,避免过早添加盐、糖及高脂肪食物。
2.饮食行为培养:固定进餐时间与环境,减少电视、玩具等干扰,鼓励自主进食但避免强迫喂食。
3.疾病期护理:感染性疾病急性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恢复期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如鸡蛋、鱼肉),避免立即补充高脂高糖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