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是因多种原因致股骨头血供受损或中断,引发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进而致股骨头结构改变、塌陷及髋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其病因包括创伤性(儿童髋关节脱位、成人股骨颈骨折等)和非创伤性(酒精、激素因素及减压病、镰状细胞贫血等);临床表现有疼痛、髋关节活动受限、跛行及相应体征;诊断靠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限制负重、药物)和手术(髓芯减压、髋关节置换);预后与病情及治疗时机有关,康复训练很重要。
一、病因
1.创伤性因素
儿童:多因髋关节脱位等创伤导致,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髋关节创伤容易影响股骨头血运。例如髋关节脱位后,供应股骨头的血管可能受损,从而增加股骨头坏死风险。
成人:常见于股骨颈骨折,尤其是头下型股骨颈骨折,骨折会破坏股骨头的主要血供通道,使得股骨头血供不足,进而引发坏死。
2.非创伤性因素
酒精因素:长期大量饮酒是常见病因之一。酒精可导致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进而引起血管栓塞,影响股骨头血运。长期大量饮酒者患股骨头坏死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激素因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肾病综合征等疾病时需长期使用激素,激素可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脂肪栓塞,同时抑制成骨细胞活性,抑制骨细胞生长,破坏骨的正常代谢,引发股骨头坏死。
其他因素:如减压病(潜水员等高压环境作业者)、镰状细胞贫血等疾病也可导致股骨头坏死。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红细胞呈镰刀状,容易堵塞血管,影响股骨头血供。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早期多表现为腹股沟区疼痛,可放射至臀部或膝关节。疼痛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活动后疼痛往往加重,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重且持续不缓解。
髋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可出现髋关节屈伸、内收、外展等活动受限,表现为行走困难、下蹲困难等。例如患者难以完成穿袜子、盘腿等动作。
跛行:由于疼痛和髋关节功能受限,患者行走时可出现跛行,病情严重者跛行明显。
2.体征
髋关节压痛:在腹股沟中点附近常有明显压痛。
髋关节活动度检查:可发现髋关节屈伸、内收、外展等活动范围减小。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股骨头密度改变、囊性变、塌陷等表现。X线片可初步观察股骨头的形态、结构等情况。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股骨头内部结构,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较高,可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微小病变,如股骨头内的囊性变等。
磁共振成像(MRI):是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最敏感的方法。在股骨头坏死早期,MRI即可发现骨髓水肿、坏死等改变,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
四、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限制负重:通过拄拐等方式减少股骨头的负重,延缓病情进展。例如使用双拐,使股骨头所受压力减轻,避免进一步塌陷。
药物治疗:对于早期患者,可使用一些改善股骨头血运的药物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手术治疗
股骨头髓芯减压术:适用于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通过钻孔减压降低骨髓内压力,改善血运。
髋关节置换术:对于晚期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
五、预后及康复
1.预后:股骨头坏死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改善预后;晚期患者经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相对较好,但仍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节功能受限等问题。
2.康复:无论是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康复训练都非常重要。非手术治疗患者在限制负重的同时需进行髋关节周围肌肉的康复训练,如髋关节屈伸、外展等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以维持肌肉力量和髋关节活动度。手术治疗患者在术后早期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髋关节的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步态训练等,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同时,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遵循医生的指导,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髋关节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