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附件炎的发病原因包括病原体感染(性传播病原体如衣原体、淋病奈瑟菌和内源性病原体如阴道菌群)、宫腔操作感染(刮宫术、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邻近器官炎症蔓延(阑尾炎、腹膜炎)以及机体抵抗力下降(年龄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其他疾病影响)。
一、病原体感染
1.性传播病原体:
衣原体:沙眼衣原体是常见的性传播病原体之一,在急性附件炎的发病中较为重要。性活跃的年轻女性,尤其是25-29岁的女性,由于性传播途径的风险增加,更容易感染沙眼衣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后可引起输卵管、卵巢等附件组织的炎症反应,病原体可通过宫颈上行感染至附件部位。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因急性附件炎就诊的患者中,相当比例的患者存在沙眼衣原体的感染。
淋病奈瑟菌:也是常见的性传播病原体,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女性感染淋病奈瑟菌后,病原体可迅速蔓延至附件区域,引发急性炎症。在有不洁性行为史的女性中,感染淋病奈瑟菌导致急性附件炎的风险明显升高。
2.内源性病原体:
阴道菌群:阴道内正常定植的菌群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致病因素。例如,阴道内的大肠杆菌等肠道常驻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阴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时,可上行感染至附件。长期使用抗生素、过度阴道冲洗等因素可能破坏阴道微生态,使得内源性病原体有机会侵入附件组织引发炎症。比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女性,阴道内正常菌群受到抑制,大肠杆菌等病原菌就可能趁机上行感染附件。
二、宫腔操作感染
1.刮宫术:
诊断性刮宫或人工流产刮宫等宫腔操作,可能导致细菌进入子宫腔进而感染附件。在刮宫过程中,子宫颈管的黏膜可能受到损伤,细菌容易通过损伤处侵入。例如,人工流产术后发生急性附件炎的风险相对较高,据统计,人工流产术后约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会出现附件炎症反应,主要是因为手术操作破坏了生殖道的防御屏障,为病原体的入侵创造了条件。
2.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IUD):
在放置或取出IUD的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没有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就可能将细菌带入宫腔,从而引发附件炎症。有研究显示,放置IUD后短时间内(数天至数周)发生急性附件炎的风险增加,主要是由于操作过程中可能污染宫腔,导致病原体上行感染附件组织。
三、邻近器官炎症蔓延
1.阑尾炎:
阑尾与右侧附件位置相邻,阑尾发生炎症时,炎症可直接蔓延至右侧附件。例如,急性阑尾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可能波及右侧的输卵管、卵巢等附件结构。阑尾的炎症可通过直接接触或经淋巴管扩散等方式影响附件组织,引发急性附件炎。
2.腹膜炎:
盆腔内的腹膜炎,如胃肠道穿孔引起的腹膜炎,炎症可蔓延至附件区域。当胃肠道穿孔后,腹腔内的细菌等病原体可累及盆腔,进而感染附件。例如,胃溃疡穿孔导致的腹膜炎,炎症可逐渐波及盆腔的附件组织,引发急性附件炎。
四、机体抵抗力下降
1.年龄因素:
年轻女性,尤其是性活跃期的女性,相对来说机体抵抗力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相对较弱。例如,18-30岁的女性,由于性活动频繁等原因,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当机体抵抗力不足以抵御病原体时,就容易发生急性附件炎。而老年女性,虽然性活动减少,但机体自身的防御功能也在逐渐衰退,也可能因其他因素导致抵抗力下降而引发附件炎,但相对年轻女性来说,发病机制有所不同。
2.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例如,一些年轻女性由于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身体处于疲劳状态,抵抗力降低,此时如果有病原体入侵,就容易引发急性附件炎。另外,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等也会影响机体的抵抗力,增加急性附件炎的发病风险。比如,长期节食减肥导致营养不良的女性,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而发生附件炎症。
3.其他疾病影响:
患有某些慢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附件的急性炎症。此外,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其自身的免疫系统功能严重受损,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极低,发生急性附件炎的风险显著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