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如植骨术、内固定物更换或加强、截骨术)、药物治疗(如骨生长因子类药物)和物理治疗(如体外冲击波治疗、电磁刺激治疗),需综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方案,治疗中要密切观察恢复并依情况调整,特殊人群需注重相关基础疾病管理或骨生长发育特点。
一、手术治疗
1.植骨术
自体骨植骨:自体骨是骨愈合的最佳诱导物,具有骨传导、骨诱导和骨生成作用。例如,髂骨植骨是常用的自体骨植骨方式,其骨质量较好,能为骨折不愈合部位提供良好的骨修复环境。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自体骨植骨可以显著提高骨折不愈合的愈合率,在许多病例中都能观察到骨折部位逐渐形成新骨并实现愈合。
异体骨植骨:在自体骨来源不足时可考虑异体骨植骨,但异体骨存在免疫排斥等问题,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经过特殊处理的异体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免疫排斥反应。其原理是异体骨作为支架,为新骨生长提供结构基础,不过愈合效果相对自体骨植骨可能稍差。
人工骨植骨:一些人工骨材料具有类似骨的结构和成分,能够促进骨修复。例如某些羟基磷灰石类人工骨,它可以在骨折不愈合部位提供支撑,引导新骨形成。其优势在于来源相对稳定,但是在骨诱导等方面可能不如自体骨。
2.内固定物更换或加强
对于因内固定物选择不当或固定失效导致的骨折不愈合,需要更换或加强内固定。如果原来的内固定物强度不足,更换为更坚固的内固定装置,如将普通钢板更换为锁定钢板等。通过良好的内固定可以为骨折部位提供稳定的环境,有利于骨折愈合。临床研究显示,合适的内固定加强或更换后,骨折不愈合的愈合率可明显提高,这是因为稳定的固定消除了骨折端的微动等不利于愈合的因素。
3.截骨术
当骨折部位存在明显的成角、旋转或短缩畸形导致骨折不愈合时,可采用截骨术。通过截骨纠正畸形后,重新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力学环境。例如,对于存在明显成角畸形的骨折不愈合部位,截骨后重新对位对线,使骨折端处于更有利于愈合的位置,然后配合植骨等其他治疗措施,促进骨折愈合。
二、药物治疗
1.骨生长因子类药物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bFGF能够刺激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新血管形成和骨基质合成。有研究表明,局部应用bFGF可以加速骨折不愈合部位的骨修复过程,提高愈合率。它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启动一系列信号传导通路,促进骨组织的再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IGF-1在骨组织的生长、修复和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加骨基质的合成。体内外实验以及部分临床研究显示,IGF-1能够改善骨折不愈合的状况,为骨折愈合提供有利条件。
三、物理治疗
1.体外冲击波治疗
体外冲击波治疗骨折不愈合的机制可能与它能够促进血管生成、刺激成骨细胞活性等有关。冲击波可以传递能量到骨折部位,引起局部组织的生物学效应。临床研究发现,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以提高骨折不愈合的愈合率,尤其对于一些相对早期的骨折不愈合病例效果较好。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都可能从体外冲击波治疗中受益,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患有严重心肺疾病等不适合接受冲击波治疗相关操作的患者需要谨慎评估。
2.电磁刺激治疗
电磁刺激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其原理是通过产生的电磁场影响骨细胞的活性和骨代谢过程。例如,低频电磁刺激可以刺激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增加骨矿物质的沉积。对于骨折不愈合的患者,应用电磁刺激治疗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尤其是对于那些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电磁刺激的反应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骨代谢活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电磁刺激更为敏感,但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应用。
对于骨折不愈合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骨折的部位、原因、患者的年龄、全身健康状况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根据恢复进展调整治疗措施。同时,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可能合并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要更加注重骨质疏松的管理;儿童患者则要特别关注骨生长发育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避免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