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症状表现,婴幼儿期双侧脱位有走路晚等表现,单侧脱位有下肢缩短等表现;大龄儿童及成人期有疼痛、活动受限、跛行、下肢不等长、关节炎等表现,且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既往诊断治疗史不同症状特点也不同。
一、症状表现
(一)婴幼儿期症状
1.双侧脱位表现:双侧髋关节脱位时,患儿会出现走路晚,双侧大腿内侧皮肤褶皱不对称,患侧皮纹增多、增深,会阴部增宽等表现。如进行Ortolani试验(弹入试验)和Barlow试验(弹出试验),可辅助诊断,但操作需由专业医生进行,因为婴幼儿肌肉等组织发育未完善,操作不当可能造成损伤。
2.单侧脱位表现:单侧髋关节脱位时,患儿单侧下肢缩短,行走时呈跛行步态,患侧髋关节外展受限,蹬踩力量较弱等。
(二)大龄儿童及成人期症状
1.疼痛:主要表现为髋关节部位的疼痛,可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疼痛部位可位于腹股沟区、臀部或大腿前方等。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会持续存在,影响日常活动。例如长期行走、站立或劳累后,疼痛明显加剧,这是因为髋关节结构异常,关节面摩擦增加,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2.髋关节活动受限:髋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等活动范围减小。如患者难以完成正常的下蹲动作,髋关节外展时角度明显小于正常,这是由于髋关节脱位后,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发生了挛缩或粘连,限制了关节的正常活动。
3.跛行:多数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跛行,这是因为髋关节结构异常导致下肢力线改变,行走时身体为了维持平衡,会出现步态异常。长期跛行还可能导致脊柱侧弯等继发性改变,进一步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4.下肢不等长:由于髋关节脱位,患侧下肢相对较短,可出现双下肢长度差异,这会导致骨盆倾斜,长期可引起腰部疼痛等问题。
5.关节炎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髋关节软骨磨损加重,容易继发骨关节炎。患者可出现关节肿胀、僵硬,尤其是早晨起床或长时间休息后,关节僵硬感明显,活动后可稍缓解,但活动时会有摩擦感,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影响关节功能。
二、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下的差异体现
(一)年龄因素
1.婴幼儿期:主要与生长发育阶段相关,婴幼儿自身无法准确表达不适,主要通过体征来判断,如皮纹改变、下肢活动差异等,此阶段及时发现并干预治疗效果较好,因为婴幼儿骨骼等组织可塑性强,早期通过支具等治疗可能恢复正常髋关节结构。
2.大龄儿童及成人期:随着年龄增长,髋关节已经经历了长期的异常受力等情况,组织损伤修复能力不如婴幼儿,病情相对复杂,治疗难度较大,可能需要手术等干预措施,且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功能恢复也不如早期干预理想。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男女在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症状表现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发病率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不过这不是由症状体现的,而是epidemiological研究范畴。在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对生活影响方面,主要与病情本身相关,而非性别。
(三)生活方式因素
1.运动量较大者:长期进行高强度运动或重体力劳动的人,由于髋关节过度受力,可能会使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相关症状提前出现或加重。例如运动员、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髋关节磨损更快,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可能更明显。
2.运动量较小者:运动量较小的人,髋关节长期处于相对不活跃状态,一旦出现症状,可能更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病情进展,同样会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问题,且由于肌肉力量较弱,可能在步态异常等方面表现更突出。
三、与病史相关的症状特点
(一)既往诊断治疗史
1.未及时诊断治疗者:如果患者既往有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但未及时诊断治疗,那么症状会逐渐加重,疼痛持续存在且进行性加剧,髋关节活动受限越来越明显,跛行及下肢不等长等情况也会逐渐加重,还可能更早出现关节炎等并发症。
2.曾接受治疗者:曾接受过治疗的患者,若治疗不彻底,可能会出现症状反复。例如经过保守治疗后又复发的患者,可能会再次出现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且由于之前的治疗,局部组织可能存在一定的粘连等情况,再次发病时症状可能与初次发病有所不同,但本质上还是髋关节结构异常导致的一系列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