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脊髓损伤的治疗需个体化,核心在于早期紧急处理、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及特殊人群治疗注意事项,同时做好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并进行预后评估与长期随访。现场急救遵循“轴向固定”原则,用硬质担架整体搬运,颈椎损伤用颈托固定;急诊需行影像学评估明确骨折类型及脊髓情况。存在特定情况需紧急手术,手术时机建议伤后6~8小时内完成,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术式,围手术期做好管理。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并发症方面,需预防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并发症及压疮与深静脉血栓。预后评估中,完全性脊髓损伤恢复概率低,不完全性损伤恢复可能性与损伤节段、治疗时机相关,术后需定期复查,康复治疗持续1~2年,患者及家属需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以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一、脊柱骨折脊髓损伤的紧急处理
1.现场急救与转运
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现场急救需遵循“轴向固定”原则,避免二次损伤。建议使用硬质担架或脊柱板进行整体搬运,禁止单人背抱或扭转躯干。对于颈椎损伤患者,需使用颈托固定头部,并由专人牵引头部保持中立位。转运过程中应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注意呼吸功能变化,因高位脊髓损伤可能导致呼吸肌麻痹。
2.影像学评估
急诊需行全脊柱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明确骨折类型(如压缩性、爆裂性、骨折脱位型)及椎管占位程度。MRI检查可评估脊髓水肿、出血及连续性中断情况,对判断预后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关键意义。
二、手术治疗方案
1.手术指征与时机
存在以下情况需紧急手术: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伴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完全性脊髓损伤伴椎管占位>50%、脊柱不稳定(如三柱损伤)。手术时机建议在伤后6~8小时内完成,以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但需综合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合并多发伤或休克时应优先稳定生命体征。
2.手术方式选择
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术式:
前路手术:适用于椎体前方压迫或椎管前部占位,可进行椎体次全切及钛网植骨融合。
后路手术:通过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结合椎板减压或椎管成形术。
前后路联合手术:适用于复杂骨折伴脊髓前后方压迫。
3.围手术期管理
术前需评估凝血功能、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术后需严格卧床2~3周,佩戴支具保护3个月。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内固定位置,预防内固定失败或断裂。
三、非手术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如甲基泼尼松龙)在伤后8小时内使用可能减轻脊髓水肿,但需警惕消化道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B1)可辅助神经修复,但疗效存在个体差异。
2.康复治疗
早期(伤后1~2周)以被动活动为主,预防关节僵硬及深静脉血栓。中期(2~8周)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及电刺激疗法,促进肌肉收缩。后期(8周后)重点训练站立及步行功能,使用助行器或矫形器辅助。
四、特殊人群治疗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需评估骨质疏松程度,必要时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手术方式应尽量微创,减少出血及创伤。术后需加强抗凝治疗,预防肺栓塞。
2.儿童患者
脊柱生长板未闭合,内固定器械选择需避免损伤骺板。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防止过度牵拉导致脊柱畸形。
3.合并基础疾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预防伤口感染。高血压患者应维持血压在120~140/80~90mmHg,避免脊髓低灌注。
五、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1.呼吸系统并发症
高位脊髓损伤患者需定期翻身拍背,预防坠积性肺炎。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或机械通气支持。
2.泌尿系统并发症
留置尿管期间需进行膀胱冲洗,预防尿路感染。康复期应训练间歇性导尿,减少膀胱残余尿量。
3.压疮与深静脉血栓
使用气垫床或减压贴预防压疮,下肢穿戴弹力袜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血栓形成。
六、预后评估与长期随访
1.神经功能恢复预测
完全性脊髓损伤(ASIAA级)恢复概率较低,不完全性损伤(ASIAB~D级)恢复可能性与损伤节段、治疗时机相关。胸腰段损伤预后优于颈段损伤。
2.长期随访计划
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需复查脊柱X线片及MRI,评估内固定稳定性及脊髓修复情况。康复治疗应持续1~2年,定期评估运动及感觉功能。
脊柱骨折脊髓损伤的治疗需个体化,结合损伤机制、全身状况及并发症风险制定方案。早期手术减压与稳定、后期系统康复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患者及家属需充分理解治疗目标,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