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是因多种原因致股骨头血供受损或中断,引发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进而出现结构改变、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其病因有创伤性(如髋部创伤)和非创伤性(如激素使用、酒精摄入、其他疾病影响);病理过程是血供受损后骨细胞缺血死亡,修复难恢复正常结构;临床表现有疼痛、关节活动受限、跛行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常用Ficat分期;治疗分非手术(限制负重、药物、高压氧等)和手术(保髋、人工髋关节置换),不同患者需综合考虑相关因素选择治疗方案。
一、定义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股骨头血供受损或中断,进而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随后引发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
二、病因
1.创伤性因素: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髋部创伤是常见病因。例如股骨颈骨折后,骨折部位可能损伤供应股骨头的血管,影响股骨头血运,从而增加股骨头坏死的发生风险,这种情况在青壮年人群中相对多见,尤其是骨折移位明显的患者。
2.非创伤性因素
激素使用: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激素,激素会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脂肪栓塞,进而影响股骨头血供。长期大量使用激素者发生股骨头坏死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酒精摄入:长期大量饮酒也是常见病因之一,酒精可导致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血液循环,使得股骨头血供受到影响。长期大量酗酒者患股骨头坏死的概率显著增加。
其他疾病影响:如镰状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会改变血液的流变学特性,影响股骨头血运;减压病等也可导致股骨头坏死,常见于从事高压环境工作后减压不当的人群。
三、病理过程
股骨头坏死的病理过程主要是股骨头血供受损后,骨细胞缺血死亡,随后机体启动修复机制,但修复过程往往不能完全恢复正常结构,导致股骨头内部结构紊乱、骨小梁断裂、股骨头塌陷等。早期主要表现为骨髓水肿、骨细胞坏死等,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股骨头的形态改变。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早期多表现为腹股沟区疼痛,可放射至臀部或膝关节,疼痛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活动后疼痛往往加重,休息后可有所缓解。随着病情发展,疼痛逐渐加重,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
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可出现髋关节屈伸、内收外展等活动受限,这是由于股骨头结构改变、疼痛以及肌肉痉挛等多种因素导致。
跛行:由于疼痛和髋关节功能受限,患者行走时可出现跛行,病情严重时跛行明显。
2.体征:查体可发现髋关节压痛,髋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尤其是外展、内旋活动受限较早且明显。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股骨头密度改变、囊性变、骨质硬化、股骨头塌陷等表现,但X线检查对早期病变敏感性较低。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较为敏感的方法,在股骨头坏死早期骨髓出现水肿、坏死等改变时即可有异常表现,能较早发现病变。
CT检查: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股骨头的骨质结构,对于判断股骨头坏死的分期等有一定价值,能发现X线不能发现的早期微小病变。
六、分期
股骨头坏死常用Ficat分期:
1.0期:无症状,骨活检有坏死,影像学检查正常。
2.Ⅰ期:无症状或有轻度疼痛,X线检查正常,MRI可见股骨头内异常信号。
3.Ⅱ期:疼痛,X线可见股骨头囊性变、骨质疏松等,MRI显示股骨头内有带状低信号区。
4.Ⅲ期:疼痛明显,髋关节活动受限,X线可见股骨头塌陷、新月征等。
5.Ⅳ期:关节间隙狭窄,髋臼出现骨质增生等关节炎表现,股骨头严重变形。
七、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包括限制负重(如拄拐杖、坐轮椅等),以减少股骨头的压力,延缓病情进展;药物治疗,如使用一些改善骨代谢的药物等,但药物治疗效果有限;高压氧治疗等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2.手术治疗
保髋手术:如髓芯减压术,通过降低股骨头内压力,改善血运;带血管蒂骨移植术等,适用于年轻、病变范围较小的患者,试图通过移植骨组织来修复坏死区域。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晚期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功能严重受限、疼痛剧烈的患者,通过置换人工髋关节来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往往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于年轻患者,需谨慎选择,尽量推迟人工关节置换的时间。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骨骼仍在发育,股骨头坏死的治疗需更加谨慎,多倾向于保髋治疗,但需根据具体病情综合判断。女性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生育等因素对后续治疗的影响,男性患者则需根据其职业等生活方式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患者,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时需同时控制基础疾病,以保障治疗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