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致异常子宫出血而非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常见妇科疾病,发病与神经内分泌失调及其他因素有关,有无排卵性和排卵性功血等不同临床表现,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等诊断,治疗有一般、药物及手术治疗等原则,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需及时诊断治疗并采取个体化方案。
发病原因
神经内分泌失调: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A)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是功血的主要原因。例如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对雌激素的正反馈调节机制尚未成熟,可能出现无排卵性功血;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也容易发生神经内分泌失调导致的功血。育龄期女性也可能因精神紧张、压力大、环境改变等因素影响HPOA而发病。
其他因素: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血液病等也可能影响HPOA的调节,从而引发功血。
临床表现
无排卵性功血:多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时多时少,甚至大量出血。例如月经周期可长达数月,也可短至十几天,经量可能多到引起贫血,也可能少到仅表现为点滴出血。
排卵性功血: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可分为黄体功能不足和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两种类型。黄体功能不足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经量可无明显变化或增多;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表现为月经周期正常,但经期延长,可达9-10天,经量增多。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月经史、婚育史、既往疾病史等。例如了解患者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情况,以及是否有甲状腺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病史。
体格检查:包括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全身检查可了解患者一般状况,有无贫血貌等;妇科检查主要观察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及附件有无异常。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了解子宫和附件的情况,排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器质性病变。例如通过B超可以清晰看到子宫大小、内膜厚度等。
基础体温测定:无排卵性功血患者基础体温呈单相型;排卵性功血中黄体功能不足者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但高温相持续时间短;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者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但高温相下降缓慢。
子宫内膜活检:在月经周期不同时期进行子宫内膜活检,了解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有助于诊断功血的类型。例如分泌期子宫内膜活检提示黄体功能不足,月经期第5-6天子宫内膜活检仍呈分泌期改变提示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包括补充营养,纠正贫血,注意休息等。对于贫血患者,可给予铁剂等补血治疗,严重贫血者可能需要输血。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功血类型等选择合适的药物。例如青春期无排卵性功血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为主;围绝经期无排卵性功血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减少经量为主。常用药物有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等。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子宫内膜切除术适用于经药物治疗无效的围绝经期功血患者,子宫切除术适用于病情严重、无生育要求的患者。
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青春期女性: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家长应关注青春期女儿的月经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育龄期女性:要注意调节情绪,避免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如果出现月经异常,应及时就诊,明确病因,尽早治疗,以免影响生育等功能。
围绝经期女性: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了解卵巢功能和子宫情况。出现月经紊乱等症状时,不要自行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以减少功血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如预防严重贫血等并发症。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各自的生理和病理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