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肠病,有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菌群失调、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失调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有腹痛、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等,采用罗马Ⅳ诊断标准,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有影响,儿童和老年人有特殊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肠道动力异常:部分患者存在肠道运动功能紊乱,比如结肠动力增高可导致腹泻型IBS,而结肠动力减低则可能引起便秘型IBS。有研究表明,IBS患者的结肠传输时间与健康人存在差异,腹泻型患者结肠传输时间缩短,便秘型患者结肠传输时间延长。
内脏高敏感性:患者的肠道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的敏感性增高。例如,IBS患者的直肠对扩张的痛阈降低,即使是正常量的气体或粪便充盈直肠,也会引起明显的腹胀和腹痛感觉。这种内脏高敏感性可能与肠道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相互作用有关。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在IBS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健康人的肠道菌群与IBS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存在差异,IBS患者肠道内某些有益菌数量减少,而条件致病菌等可能增多。肠道菌群失调会影响肠道的屏障功能、免疫功能以及代谢功能等,进而参与IBS的发病过程。比如,肠道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等物质对维持肠道正常功能有重要意义,菌群失调可导致短链脂肪酸生成减少,影响肠道上皮细胞的正常代谢和肠道屏障功能。
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失调: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控异常、免疫系统的激活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变化相互交织,共同影响肠道的功能。例如,应激等精神心理因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肠道的运动、分泌以及感觉功能,同时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也可能参与其中,导致IBS症状的发生和加重。
临床表现
腹痛:多发生于下腹或左下腹,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隐痛等,一般在排便或排气后缓解。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疼痛较为剧烈,而部分患者仅为轻微不适。
排便习惯改变
腹泻型:大便次数增多,可为每天3-5次甚至更多,大便多呈稀糊状或水样,但无脓血,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便秘型:排便困难,大便干结、量少,可伴有排便不尽感。
混合型:同时存在腹泻和便秘的症状。
粪便性状改变:腹泻型患者粪便多为糊状或稀水便;便秘型患者粪便干结,呈羊粪状;部分患者粪便可带有黏液,但无脓血。
其他症状:常伴有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失眠、焦虑、抑郁、头痛等精神心理症状。
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采用罗马Ⅳ诊断标准,诊断需符合以下条件: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至少每周出现1天),伴有以下2项或更多:
排便后症状改善;
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年龄:IB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50岁人群,青少年和老年人也可发病。青少年患者可能与学习压力、饮食不规律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则可能与肠道功能衰退、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等有关。
性别: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女性患者可能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影响下,症状有所波动,比如部分女性在月经前期症状可能加重。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如经常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等)、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IBS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精神紧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肠道动力和感觉异常;饮食不规律会破坏肠道正常的消化和吸收节律,影响肠道菌群平衡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IBS患者需特别注意饮食调整,避免食用可能诱发症状的食物,如冷饮、辛辣食物等。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学习压力过大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治疗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心理疏导、饮食调整等。
老年人:老年人患IBS时,要注意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的情况,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老年人肠道功能衰退,在饮食上要注意易消化、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以维持正常的排便功能。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因为精神心理因素对老年人IBS的影响较为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