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包括消化道本身病变(如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癌、结肠直肠息肉和癌)、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血管性疾病)以及其他因素(如药物因素、应激因素)。消化道本身病变中消化性溃疡与胃酸、幽门螺杆菌等有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胃癌、结肠直肠息肉和癌与相应病变及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全身性疾病里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白血病等因凝血功能异常等致出血,血管性疾病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与血管结构、功能或变态反应等有关;药物因素中长期用非甾体抗炎药可伤胃黏膜,应激因素下严重创伤等可致应激性溃疡引发出血。
一、消化道本身的病变
1.消化性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是常见原因。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例,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是主要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诱因,约70%-90%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上,长期精神紧张、吸烟、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对于有胃溃疡病史的人群,若未规范治疗,溃疡复发可能导致出血。
胃溃疡的形成与胃黏膜防御-修复机制失衡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样是常见病因,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也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在性别上,不同年龄段男女患病比例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控制不佳的人群易发病。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主要见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硬化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增高,从而形成侧支循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常见的侧支循环表现。在年龄上,肝硬化患者多为中年及以上人群,男性相对更易患肝硬化。生活方式上,长期大量饮酒、患有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等)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有病毒性肝炎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人群,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较高。
3.胃癌
胃癌患者的癌组织侵袭血管可导致出血。在年龄分布上,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生活方式中,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会增加胃癌发病风险。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史且未规律治疗的人群,胃癌发生风险升高,进而可能出现出血症状。
4.结肠、直肠息肉和癌
结肠、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可能,癌变后癌组织侵犯血管引起出血。在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加,生活方式上,低纤维饮食、肥胖等与结肠、直肠癌的发生相关。有结肠息肉病史未及时处理的人群,需警惕出血风险。
二、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女性,自身免疫因素是主要病因。在儿童中,感染等因素可能诱发疾病,生活方式上无特殊特定因素,但患病后需注意避免外伤等导致出血加重的情况。
血友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多见于男性儿童,由遗传因素决定,患者自幼发病,需避免创伤等可能引起出血的情况,若出现胃肠道出血,病情往往较为严重。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凝血因子异常等导致出血倾向。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上无特定关联,但患有白血病后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等因素可能加重病情并诱发胃肠道出血。
2.血管性疾病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患者皮肤、黏膜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胃肠道血管受累时可引起出血。在家族中有类似患者的人群中需警惕该病,生活方式上无特殊禁忌,但需注意避免损伤血管导致出血。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春秋季发病较多,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胃肠道受累时可出现出血症状。
三、其他因素
1.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引起出血。在年龄上,老年人群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更容易受到非甾体抗炎药的影响,且本身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发生出血的风险更高。生活方式中,同时饮酒的人群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胃肠道损伤风险进一步增加。
2.应激因素
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脑病变等应激状态下,可引起应激性溃疡,导致胃肠道出血。在年龄方面,创伤或手术患者各年龄段均有,对于老年患者,本身机体代偿能力较差,应激状态下更容易出现胃肠道出血并发症。生活方式上无直接关联,但应激事件的发生会直接引发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