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结肠炎的引发因素包括感染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过敏因素)和其他因素(缺血性因素、物理化学因素)。感染因素中不同细菌、病毒、寄生虫可通过不同途径引发肠道炎症;免疫因素里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反应会导致肠道异常炎症;其他因素中血管病变、低灌注状态等缺血性因素及放射性损伤、化学物质刺激等物理化学因素也可引起急性结肠炎,不同因素影响不同年龄人群。
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引发急性结肠炎。例如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可通过黏附在肠道上皮细胞表面,引起肠道炎症反应。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接触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后较易感染。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属的细菌感染也是急性结肠炎的常见原因。病人食用了被沙门氏菌污染的肉类、蛋类等食物后,细菌在肠道内繁殖,侵袭肠道黏膜,导致炎症发生。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但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更易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
志贺氏菌: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可导致急性结肠炎。志贺氏菌产生的毒素会损伤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炎症、溃疡等病变。人群普遍易感,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腹泻、腹痛等症状。
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和急性结肠炎的重要病原体之一。轮状病毒侵入肠道上皮细胞,导致细胞损伤和功能紊乱,引发肠道炎症反应。在冬季等流行季节,婴幼儿聚集场所如托儿所等,容易造成轮状病毒的传播。
诺如病毒:诺如病毒感染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包括急性结肠炎。该病毒传染性强,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传播。各年龄组人群均易感染,在学校、家庭等集体场所易暴发流行。诺如病毒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等症状,肠道黏膜会出现炎症改变。
寄生虫感染:
溶组织内阿米巴:阿米巴滋养体可侵入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炎症,导致急性结肠炎。病人多有食用被阿米巴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的经历。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感染风险相对较高,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但免疫力低下者更易发病。
贾第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可引起肠道炎症,导致急性结肠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污染是常见的传播方式。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腹泻、腹痛、营养不良等问题,而成年人感染后症状相对多样,肠道黏膜会出现炎症、水肿等改变。
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因素: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肠道,引发急性结肠炎样表现。例如溃疡性结肠炎,虽然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免疫异常是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肠道黏膜,导致肠道持续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结肠炎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不同年龄均可发病,但中青年相对多见,女性与男性发病比例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具体与疾病的亚型等因素有关。
过敏因素:
食物过敏:对某些食物过敏可引起肠道过敏反应,导致急性结肠炎。例如对牛奶中的蛋白质过敏,婴幼儿饮用含有过敏原的牛奶后,可出现肠道黏膜的免疫反应,表现为腹泻、腹痛等急性结肠炎症状。儿童是食物过敏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儿童可能逐渐耐受过敏原,但也有部分会持续过敏。
药物过敏:某些药物可引起肠道的过敏反应,导致急性结肠炎。例如磺胺类药物、某些抗生素等。不同个体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存在差异,有药物过敏史的人群再次使用相关药物时更易发生过敏反应导致肠道炎症。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生,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过敏相关的肠道症状。
其他因素
缺血性因素:
血管病变:老年人由于血管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可导致肠道血管供血不足,引起肠道缺血性结肠炎。例如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使肠道血液灌注减少,导致肠道黏膜缺血、缺氧,引发炎症反应。老年人是缺血性结肠炎的高发人群,主要与老年人血管老化等因素有关。
低灌注状态:严重脱水、休克等情况可导致全身血液循环灌注不足,肠道也会出现低灌注,从而引起急性结肠炎。例如大量呕吐、腹泻导致脱水的病人,或者感染性休克病人,肠道血液供应减少,黏膜受损,发生炎症。各年龄人群在出现严重脱水或休克时均可能发生,儿童在严重腹泻等导致脱水时也需警惕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生。
物理化学因素:
放射性损伤:接受盆腔、腹部放疗的病人,肠道可能受到放射性损伤,引起急性结肠炎。放疗过程中射线可损伤肠道黏膜细胞,导致炎症发生。接受放疗的病人,根据放疗部位和剂量不同,发生放射性结肠炎的风险不同,中老年病人在接受放疗时需密切监测肠道反应。
化学物质刺激:误服或接触某些刺激性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等,可直接损伤肠道黏膜,引起急性结肠炎。例如儿童误服household清洁剂等情况,会导致肠道黏膜急性炎症。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接触化学物质而发生,但儿童由于好奇心强,误服风险相对较高,需加强家庭化学品的保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