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炎的发生与胃酸反流相关因素、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下降及其他因素有关,胃酸反流相关因素包括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胃酸分泌过多;食管清除作用降低包括食管蠕动异常、唾液分泌减少;食管黏膜屏障功能下降包括食管黏膜抵抗力减弱、某些疾病影响;其他因素有生活方式因素(饮食、肥胖)、年龄和性别因素、病史因素。
一、胃酸反流相关因素
1.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
正常情况下,下食管括约肌(LES)能阻止胃酸从胃反流至食管。若LES压力降低,就容易发生胃酸反流。例如,一些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可能会增加腹内压,从而影响LES压力;老年人的LES功能也可能会自然减退,这都可能导致LES压力降低,使得胃酸更容易反流进入食管引发食道炎。
某些药物也可能影响LES功能,如钙通道阻滞剂等,长期服用这类药物的人群,LES压力可能会受到抑制,增加食道炎的发病风险。
2.胃酸分泌过多
当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比如严重创伤、大手术等情况,可能会导致胃酸分泌大量增加。另外,一些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患者,本身存在胃酸分泌异常增多的情况,过多的胃酸在胃内积聚后,更容易反流至食管,长期刺激食管黏膜就会引发食道炎。比如,有研究表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发生食道炎的概率相对较高,就是因为其胃酸分泌过多且十二指肠内容物容易反流至胃进而反流至食管。
二、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1.食管蠕动异常
食管的正常蠕动可以将反流至食管的胃酸等物质及时清除。如果食管蠕动功能出现障碍,如患有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影响食管蠕动神经传导,就会导致食管清除反流物的能力下降。例如,帕金森病患者可能会出现食管蠕动减弱的情况,使得反流至食管的胃酸不能被及时清除,长期滞留就会损伤食管黏膜引发食道炎。
老年人的食管蠕动功能也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这也是老年人食道炎发病率相对较高的一个因素,因为食管清除反流物的能力下降,胃酸等刺激物更容易长时间刺激食管黏膜。
2.唾液分泌减少
唾液具有中和胃酸、清洗食管黏膜等作用。当唾液分泌减少时,比如一些干燥综合征患者,由于唾液腺受损导致唾液分泌不足,就不能很好地中和反流至食管的胃酸,也不能及时清洗食管黏膜,从而增加了食道炎的发病风险。另外,一些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人群,如抗组胺药等,可能会引起唾液分泌减少,进而影响食管的清除作用,增加食道炎发生的可能性。
三、食管黏膜屏障功能下降
1.食管黏膜抵抗力减弱
食管黏膜本身有一定的屏障功能来抵御胃酸等刺激物的损伤。当食管黏膜受到某些因素影响时,其抵抗力会下降。例如,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食管黏膜,降低食管黏膜的抵抗力,使食管黏膜更容易被胃酸等反流物损伤而引发食道炎。
过度饮酒也会对食管黏膜造成损害,酒精会直接刺激食管黏膜,破坏食管黏膜的屏障结构,导致食管黏膜屏障功能下降,增加食道炎的发病几率。有研究发现,长期大量饮酒者患食道炎的概率明显高于不饮酒或少量饮酒的人群。
2.某些疾病影响
患有系统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其食管黏膜可能会受到自身免疫反应的攻击,导致食管黏膜屏障功能下降。此外,一些营养不良的人群,由于缺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也会影响食管黏膜的正常修复和屏障功能,容易发生食道炎。比如,缺乏维生素B2等营养物质时,食管黏膜的完整性和抵抗力会受到影响,增加被胃酸反流损伤的风险。
四、其他因素
1.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经常吃辣椒、油炸食品等,会刺激食管黏膜,降低食管黏膜的抵抗力,同时还可能促进胃酸分泌,增加食道炎的发病风险。另外,暴饮暴食、进食过快等不良饮食习惯,会使胃内压力升高,容易导致胃酸反流至食管引发食道炎。
肥胖因素: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腹内压较高,容易引起LES压力降低,导致胃酸反流。据统计,肥胖者患食道炎的概率比正常体重者要高很多。
2.年龄和性别因素
年龄:如前面所提到的,老年人的LES功能减退、食管蠕动功能减弱以及食管黏膜屏障功能下降等因素都使得老年人更容易患食道炎。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食管相关的防御机制也随之减弱。
性别: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食道炎发病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研究中发现,更年期后的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食管的生理功能,增加食道炎的发病风险,但这种差异并不十分显著。
3.病史因素
有胃病史的人群,如患有胃食管反流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本身就存在胃酸分泌和反流相关的病理基础,比没有胃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食道炎。例如,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其发病机制本身就是胃酸反流相关,所以这类患者患食道炎的概率远高于健康人群。
有食管手术史的人群,手术可能会损伤食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如食管部分切除术后,食管的解剖结构发生改变,食管的蠕动和LES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增加食道炎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