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即脑卒中,是因脑血管病变致脑组织急性损伤的神经系统疾病,本质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发局部神经功能缺损,分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病理机制上,缺血性核心是动脉粥样硬化致脑血管狭窄闭塞,出血性与高血压致脑动脉壁退行性变相关。风险因素有不可干预的年龄、性别、遗传倾向和可干预的高血压、糖尿病等。临床表现上,缺血性起病缓,出血性起病急且症状更剧烈。诊断技术有头颅CT、MRI及多种血管检查。治疗原则为急性期缺血性尽快恢复脑血流,出血性控制血压、降颅内压,必要时手术;康复体系包括多种治疗,目标是恢复神经功能。特殊人群预防与管理方面,老年人需评估风险、控制指标、防跌倒;高血压患者规律用药、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定期检查;孕妇密切监测,合理用药。
一、中风的定义与本质
中风,医学规范术语为脑卒中,是一种因脑血管病变导致脑组织急性损伤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本质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发的局部神经功能缺损,依据病理机制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型,前者占全部脑卒中的60%~70%,主要由脑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后者占30%~40%,源于脑动脉破裂引发的颅内出血。
二、中风的病理机制与风险因素
1.病理机制层面:缺血性脑卒中的核心环节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血栓形成,导致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引发脑组织低灌注,当脑血流量低于正常值的20%~30%时,神经元开始出现不可逆损伤;出血性脑卒中则与高血压导致的脑动脉壁退行性变密切相关,长期高血压使脑小动脉玻璃样变,血管壁弹性下降,在血压骤升时易破裂出血,出血量超过30ml时,可引发明显的颅内压增高症状。
2.风险因素构成:不可干预因素包括年龄(每增加10岁,脑卒中风险增加1倍)、性别(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绝经后风险趋近男性)、遗传倾向(有脑卒中家族史者风险增加30%);可干预因素涵盖高血压(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风险增加49%)、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脑卒中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高脂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升高1mmol/L,脑卒中风险增加25%)、吸烟(吸烟者脑卒中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5~2倍)、肥胖(BMI≥28kg/m2者风险增加30%)、缺乏运动(每周运动时间<3小时者风险增加20%)。
三、中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特征:缺血性脑卒中起病相对缓慢,多在睡眠或安静状态下发生,典型症状包括突发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如上肢无法持物、下肢拖步)、面部歪斜(口角向一侧歪斜)、言语不清(说话含糊或无法表达)、视力障碍(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出血性脑卒中起病急骤,常在情绪激动或体力活动时发病,症状更为剧烈,除上述症状外,常伴有剧烈头痛(呈炸裂样)、呕吐(喷射性)、意识障碍(从嗜睡到昏迷不等)、瞳孔不等大(提示脑疝形成)。
2.诊断技术手段:头颅CT是急性脑卒中的首选检查,可在发病后30分钟内显示出血性病变,对缺血性病变的敏感性在发病后6小时内较低;头颅MRI对缺血性病变的显示更敏感,可在发病后30分钟内检测到DWI序列的高信号改变,对小血管病变和后循环病变的诊断价值更高;血管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其中DSA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血管狭窄、闭塞或畸形。
四、中风的治疗原则与康复
1.急性期治疗策略: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后4.5小时内可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如阿替普酶),6小时内可进行动脉取栓治疗,目标是尽快恢复脑血流灌注,减少脑组织损伤;出血性脑卒中需控制血压(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降低颅内压(如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出血量较大(>30ml)或脑疝形成时需紧急手术清除血肿。
2.康复治疗体系:急性期过后需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如运动疗法、电刺激疗法)、作业治疗(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言语治疗(针对失语症患者)和心理治疗(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康复目标是在发病后3个月内恢复80%以上的神经功能,6个月内达到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
五、特殊人群的中风预防与管理
1.老年人群:65岁以上老年人需每年进行脑血管风险评估,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血糖在空腹4.4~7.0mmol/L、餐后2小时<10.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mmol/L;避免突然改变体位,预防跌倒导致的颅脑外伤。
2.高血压患者:需规律服用降压药物,优先选择长效制剂(如氨氯地平、缬沙坦),避免血压波动过大(24小时血压波动幅度<20mmHg);定期监测血压,每周至少测量3次,记录血压值及用药情况。
3.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饮食,碳水化合物占比50%~60%,蛋白质占比15%~20%,脂肪占比20%~30%;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每年1次)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每6个月1次),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导致的脑卒中风险增加。
4.孕妇群体: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需密切监测血压和尿蛋白,血压≥160/110mmHg或尿蛋白≥2+时需住院治疗;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降压药物(如ACEI类、ARB类),优先选择甲基多巴、拉贝洛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