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H受体拮抗剂、铋剂等。

1.质子泵抑制剂(PPI)
通过特异性地抑制胃壁细胞分泌胃酸的最后环节——质子泵(H-K-ATP酶),从而强效抑制胃酸分泌。常用药物为奥美拉唑,其在酸性环境中可转化为有活性的次磺酰胺衍生物,与质子泵上的巯基结合,抑制酶活性,进而减少胃酸分泌;兰索拉唑,同样能抑制胃酸分泌,且对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杀菌作用;泮托拉唑,作用机制与其他质子泵抑制剂类似,可有效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
2.H受体拮抗剂
作用机制为竞争性阻断胃壁细胞H受体,减少胃酸分泌。常用药物为西咪替丁,能可逆性竞争壁细胞基底膜上的H受体,减少胃酸分泌;雷尼替丁,作用比西咪替丁更强,可有效抑制基础胃酸及刺激诱发的胃酸分泌;法莫替丁,对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比西咪替丁强20倍左右,对H受体的亲和力比雷尼替丁高约3~4倍。一般来说,其适用人群较广,但对于孕妇、哺乳期女性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等特殊人群使用时需权衡利弊,因为药物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传递以及影响肝肾功能。
3.铋剂
在胃酸环境下,铋剂可形成不溶性的胶状沉淀,覆盖在溃疡面上,起到保护溃疡面、隔绝胃酸和胃蛋白酶对溃疡黏膜的侵蚀作用;同时,铋剂还具有一定的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常用药物为枸橼酸铋钾,口服后在胃内形成弥散性的保护层覆盖于溃疡面上,促进溃疡黏膜再生和溃疡愈合;胶体果胶铋,可在胃内形成稳定的胶体,附着于溃疡表面及炎症部位,发挥保护黏膜及抗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