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窦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由上呼吸道感染、鼻腔疾病致感染,有局部前额规律痛、鼻塞等及全身症状;慢性因急性反复发作、鼻腔解剖异常,有局部闷胀、黏脓涕等及轻全身症状。诊断靠症状、鼻内镜、鼻窦CT。治疗急性用抗生素、减充血剂等,慢性用药物,无效或解剖异常则手术,需注意预防及儿童治疗谨慎。
一、急性额窦炎
1.病因
感染因素: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例如,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这些病原体容易侵入额窦引发炎症。儿童由于呼吸道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患急性额窦炎。
鼻腔疾病影响: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息肉等鼻腔病变,会影响额窦的引流,导致额窦内的分泌物不易排出,从而引发炎症。比如鼻中隔严重偏曲,会使得一侧鼻腔空间狭窄,影响额窦开口处的通气和引流。
2.症状
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前额部疼痛,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晨起后开始疼痛,逐渐加重,中午时疼痛最为剧烈,午后逐渐缓解。还可出现鼻塞,鼻腔内有较多脓性分泌物。
全身症状:可伴有发热、畏寒、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症状。儿童患急性额窦炎时全身症状往往比成人更明显,可能出现高热、精神萎靡等情况。
二、慢性额窦炎
1.病因
急性额窦炎反复发作:急性额窦炎如果没有得到彻底治疗,炎症迁延不愈,就会转为慢性额窦炎。例如,急性额窦炎患者在发病后没有足够的休息和规范的抗感染治疗,炎症持续存在。
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如额窦自身的解剖结构异常,额窦开口狭窄、额窦发育不良等,会导致额窦引流不畅,容易引发慢性炎症。
2.症状
局部症状:主要有前额部闷胀感,有时可伴有头痛,但一般不如急性额窦炎剧烈。鼻腔内有黏脓性分泌物,可向后流入咽部,引起咽部不适、咳嗽等症状。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但全身症状相对较轻。
三、诊断
1.症状表现: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如是否有前额部疼痛、鼻塞、流涕等情况进行初步判断。
2.鼻内镜检查:通过鼻内镜可以直接观察鼻腔内的情况,如是否有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息肉等病变,以及额窦开口处的情况,判断额窦引流是否通畅。
3.影像学检查:
鼻窦CT:是诊断额窦炎的重要手段,可以清晰地显示额窦的形态、结构,以及是否有炎症、积液等情况。通过鼻窦CT可以看到额窦黏膜是否增厚、窦腔内是否有脓性分泌物等。
四、治疗原则
1.急性额窦炎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同时,使用鼻用减充血剂,如麻黄碱滴鼻液等,减轻鼻腔黏膜充血肿胀,改善额窦引流,但使用时间一般不宜过长,避免引起药物性鼻炎。还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
鼻腔冲洗: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清除鼻腔内的脓性分泌物,改善鼻腔通气和额窦引流。儿童进行鼻腔冲洗时,要注意冲洗的压力和方法,避免引起不适。
2.慢性额窦炎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黏液促排剂等药物。如果有过敏因素参与,可使用抗过敏药物。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有明显解剖结构异常影响额窦引流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额窦开放术等。手术的目的是改善额窦的引流,促进炎症的消退。
额窦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不同类型的额窦炎在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上有一定差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增强体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积极治疗鼻腔疾病,以降低额窦炎的发生风险。对于患有额窦炎的患者,要根据具体病情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