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下淋巴结肿大是指颌下区域淋巴结体积超出正常范围,常见原因有感染(细菌、病毒)、肿瘤(恶性肿瘤转移、原发性淋巴系统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变态反应等。临床表现为颌下有肿块,伴疼痛或无疼痛等,诊断需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病原体检测)、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病理检查。治疗需针对病因,感染用抗生素或对症支持,肿瘤针对原发肿瘤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用免疫抑制剂,变态反应避免过敏原并抗过敏治疗。
一、定义
颌下淋巴结肿大是指颌下区域的淋巴结体积增大超出正常范围。淋巴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于全身,颌下淋巴结收集口腔、面部等区域的淋巴液。
二、常见原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口腔、面部的细菌感染可引起颌下淋巴结肿大,如牙龈炎、牙周炎、面部皮肤感染等。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会导致淋巴结内免疫细胞聚集,引发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肿大。儿童由于口腔卫生相对较差等原因,较易发生此类细菌感染相关的颌下淋巴结肿大,且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感染后淋巴结肿大可能相对更明显。成人若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也可能增加口腔感染风险,进而导致颌下淋巴结肿大。
病毒感染:风疹病毒、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也可累及颌下淋巴结。比如风疹病毒感染,可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包括颌下淋巴结,在儿童风疹患者中较为常见,感染后患儿除了颌下淋巴结肿大外,还可能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
2.肿瘤因素
恶性肿瘤转移:口腔、面部的恶性肿瘤可能转移至颌下淋巴结,如口腔癌、鼻咽癌等。肿瘤细胞通过淋巴循环转移到颌下淋巴结,导致淋巴结异常增生肿大。中老年人若有长期口腔、鼻咽部不适且经治疗无改善,需警惕肿瘤转移导致的颌下淋巴结肿大。
原发性淋巴系统肿瘤:如淋巴瘤等,也可能表现为颌下淋巴结肿大,这类情况相对少见,但需引起重视,通过病理检查等才能明确诊断。
3.其他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淋巴结,导致颌下淋巴结肿大。这类疾病好发于女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除了淋巴结肿大外,还可能伴有多系统损害的表现,如皮疹、关节痛、蛋白尿等。
变态反应:某些过敏反应也可能引起颌下淋巴结肿大,如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机体发生变态反应时,免疫相关细胞被激活,可导致淋巴结反应性肿大。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患者可自觉颌下区域有肿块,可伴有疼痛或压痛(感染因素导致时常见),若为肿瘤因素导致,早期可能无明显疼痛。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颌下淋巴结肿大,按压时疼痛明显;而肿瘤转移导致的淋巴结肿大,早期可能无痛,质地较硬,活动度差。
不同病因还可能伴有相应的伴随症状,如感染因素导致的可能有发热、局部红、肿等表现;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可能有其他系统受累的相应症状。
2.体征
体格检查可触及颌下肿大的淋巴结,可通过触诊判断其大小、质地、活动度等。一般来说,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质地相对柔软,活动度较好;肿瘤转移导致的淋巴结质地较硬,活动度差,甚至可能与周围组织粘连。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触诊了解颌下淋巴结的大小、数目、质地、活动度以及有无压痛等情况,初步判断可能的病因。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若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可能有细菌感染;若淋巴细胞比例增加,可能与病毒感染相关。
病原体检测:如怀疑细菌感染,可进行脓液或血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怀疑病毒感染,可进行相关病毒的血清学检测等。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颌下淋巴结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有助于鉴别淋巴结是良性还是恶性,如良性淋巴结通常边界清晰、皮质厚度均匀等;恶性淋巴结可能边界不清、皮质增厚不均匀等。超声检查对儿童相对安全,无辐射,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CT或MRI检查:对于判断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是否存在肿瘤转移等情况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怀疑肿瘤因素导致颌下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可更清晰地显示淋巴结及周围组织的详细结构。
4.病理检查
若通过上述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可考虑进行淋巴结活检,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淋巴结的性质,是诊断的金标准。如怀疑淋巴瘤或肿瘤转移,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感染因素:细菌感染引起的颌下淋巴结肿大,需使用抗生素治疗,根据感染的病原体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病毒感染引起的通常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退热、补液等,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疾病,但严重的病毒感染可能需要特殊的抗病毒治疗。儿童在使用抗生素时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对于病毒感染,要注意儿童的休息和营养支持。
肿瘤因素:肿瘤转移导致的颌下淋巴结肿大,需针对原发肿瘤进行治疗,如手术、放疗、化疗等;原发性淋巴系统肿瘤如淋巴瘤,需根据具体的病理类型和分期进行相应的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自身免疫性疾病:需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调节自身免疫反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对于儿童和育龄期女性等特殊人群,需权衡药物的利弊。
变态反应:需避免接触过敏原,使用抗过敏药物治疗,如抗组胺药等,对于过敏反应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总之,颌下淋巴结肿大的原因较为复杂,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