窜稀的原因
腹泻,俗称“窜稀”,可能与不良饮食习惯、受凉、药物反应、情绪因素、食物过敏等非感染性因素有关,需要调整饮食习惯、注意保暖、谨慎用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接触过敏原。也可能与食物中毒、肠道寄生虫感染、轮状病毒感染、细菌性痢疾等感染性因素有关,需要针对病因进行药物治疗。
一.非感染性因素
1.不良饮食习惯
如果摄入过多油腻、辛辣、生冷食物,或食用过期、变质食物,都可能刺激胃肠道,导致腹泻。此外,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不良饮食习惯也可能引起腹泻。
建议及时调整饮食习惯,避免继续食用刺激性食物,保持三餐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恢复期间选择清淡食物,比如米粥、鸡蛋羹、蔬菜汤等,既有助于补充营养,促进身体恢复,也不用担心增加肠道负担。
2.受凉
天气转凉时,如果没有注意腹部保暖,容易导致胃肠道受凉,引起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引发腹泻。
此时需要注意保暖,及时增添衣物,使用热水袋进行腹部热敷,有助于缓解腹泻现象。
3.药物反应
一些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化疗药等,在服用后可能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腹泻。
如果症状比较轻微,一般停药可以自行缓解,不用特殊处理。如果腹泻严重,建议及时告知医生,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减少剂量或者更换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4.情绪因素
当出现情绪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时,可能会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腹泻。
此时需要及时调整心情,紧张时可以通过深呼吸方式放松自己。焦虑时可以选择做其他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购物、绘画、追剧、运动等。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者遵医嘱使用抗焦虑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地西泮、艾司唑仑、劳拉西泮等。
5.食物过敏
如果对某些食物过敏,比如芒果、猕猴桃、坚果等,在摄入这类食物后,可能会出现腹泻、腹痛等胃肠道不适症状。此时应该及时远离过敏原,避免再吃此类食物,同时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苯海拉明等抗过敏药物进行治疗,改善腹泻症状。
二.感染性因素
1.食物中毒
如果不小心摄入被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或者误食本身就具有毒性的食物,比如毒蘑菇、河豚、发芽土豆等,都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从而引起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此时可以就医通过洗胃、催吐等方式清除残留在胃部的毒素,并且遵医嘱进行静脉输液方式补充水、无机盐以及电解质,以免导致脱水。细菌感染者可以使用红霉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减轻症状。
2.肠道寄生虫感染
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不洗手,饮用生水,可能造成肠道感染蛔虫、蛲虫等寄生虫,扰乱肠道功能,从而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
针对寄生虫感染,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杀虫药物进行治疗,比如甲苯达唑、阿苯达唑、吡喹酮等。日常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做好手部清洁,不喝生水,生熟食分开处理,能够避免感染寄生虫。
3.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直接或间接接触了感染者的粪便,再接触自身的口腔,会引起感染。另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也可能导致感染。患者一般会出现水样腹泻、腹痛、发热、呕吐等症状。
目前还没有针对轮状病毒感染的特效药,患者以对症治疗为主。比如可以遵医嘱口服补盐液或者静脉输液的方式纠正电解质紊乱现象。腹泻严重的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止泻药物进行治疗,比如蒙脱石散、洛哌丁胺、地芬诺酯等。由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属于易感染人群,所以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接种轮状病毒疫苗,降低感染的几率。
4.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主要是由于志贺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此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当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粪便或者接触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再经口腔最终造成感染。患者的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腹泻等。
针对细菌性痢疾,患者需要遵医嘱使用阿奇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等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做好对症支持治疗,比如静脉输液补充足够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使用止泻、退热药物缓解腹泻、发热症状,比如蒙脱石散、地芬诺酯、布洛芬等。
出现腹泻症状,只要针对病因积极处理,多数患者都能够痊愈,所以不用担心。平时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才能够预防腹泻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