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洞形成的主要原因有细菌作用、不良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不佳、牙齿结构缺陷、遗传、全身因素等。可以根据具体龋坏的程度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一、原因
1.细菌作用
龋齿的主要病因是细菌,特别是龋齿链球菌。这种细菌在口腔中通过摄入含糖食物后,会产生酸性物质,侵蚀牙齿表面的矿物质,导致牙齿组织受损。
2.不良饮食习惯
经常吃甜食,特别是黏性糖果和甜饮料,会增加患龋病的风险。糖类残留在牙缝中加速细菌滋生,导致残渣发酵、变酸,从而腐蚀牙齿。
3.口腔卫生不佳
忽视口腔卫生,如不及时清除口内的食物残渣或刷牙不彻底,会使口腔内的细菌以食物或饮料的残存物为培养基进行大量繁殖,对牙产生破坏。
4.牙齿结构缺陷
牙体发育与钙化不良、组织结构存在裂隙且疏松的牙齿,其抗菌、抗酸的能力较低,较易患龋病。
5.遗传因素
有时可见父母龋齿多,其子女也同样多患龋病。这可能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相比其他遗传病,龋病的遗传机率相对较低。
6.全身因素
人体长期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如维生素A、B、C、D和钙、磷等,也会增加患龋病的机会。
二、治疗
1.浅龋
龋损在牙釉质或根面牙骨质层内,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此时可以通过牙釉质再矿化的方法,促进牙齿组织的再生。
2.中龋
病变的前沿位于牙本质的浅层,临床检查可以看到或探到明显的龋洞。可以采用牙膏和漱口水等含氟治疗,帮助修复龋齿。
3.深龋
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深层,临床上可观察到明显的龋洞,很深,接近髓腔。此时需要进行牙齿修复,如补牙、根管治疗等。
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刷牙两次,使用含氟牙膏,使用牙线清洁牙齿间隙。减少摄入高糖食物,特别是黏性糖果和甜饮料。另外,还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