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是指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且存在糜烂表现,但胃黏膜腺体尚未发生萎缩的一种胃部疾病。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发生通常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个重要原因。幽门螺杆菌长期定植于胃内,可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胃黏膜受损出现糜烂。其次,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饮酒、过度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等,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和损伤,增加患病风险。
再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炎症和糜烂。精神压力过大、长期焦虑紧张等情绪因素也可能通过影响胃肠功能而诱发本病。此外,自身免疫因素、胆汁反流等也可能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患者,临床上通常会根据具体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一般包括使用药物来抑制胃酸分泌,以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糜烂愈合;同时可能会给予胃黏膜保护剂,增强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则需要进行根除治疗。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规律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了解疾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首先由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和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二人发现,此二人因此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目前已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病率的高低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卫生条件以及水源供应有较密切的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现在主要靠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进行治疗。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人-人”“粪-口”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亦可通过内镜传播,而且Hp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父母感染了Hp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他家庭高得多。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