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在中医里属于什么范畴
高血压在中医里并没有特定的称谓,但它可以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归属于多个中医范畴,其中临床表现对应的中医范畴包括眩晕、头痛、风眩和头风;病因病机对应的中医范畴包括肝阳上亢、气滞血瘀、肝肾亏虚。
一.临床表现对应的中医范畴
1.眩晕
高血压常伴随眩晕症状,即患者感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这在中医里被称为“眩晕”,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临床表现。
2.头痛
高血压还可能引起头痛,尤其是当血压升高时,头痛症状可能更加明显,中医将此类头痛归于“头痛”范畴。
3.风眩和头风
高血压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还可归属于中医的“风眩”、“头风”等范畴。
二.病因病机对应的中医范畴
1.肝阳上亢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主要病机之一为肝阳上亢。这通常是由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年高肾亏等因素导致肝肾阴虚,进而出现肝阳偏亢、气血失调的情况。
2.气滞血瘀
高血压的病理因素中还包括瘀血阻络,这在中医里属于“气滞血瘀”的范畴,患者可能表现为舌齿较暗、动脉硬化等症状。
3.肝肾亏虚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体的机能下降,高血压患者的正气亏虚逐渐明显,尤其是脾肾两虚,这在中医里被称为“肝肾亏虚”。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食疗、针灸治疗、推拿和刮痧以及运动疗法五种主要方式。
1.药物治疗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选用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首先是天麻钩藤颗粒,由天麻、钩藤等组成,适用于肝阳偏亢、肝风上扰型高血压,具有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的作用。其次是清肝降压胶囊,由制何首乌、桑寄生等组成,适用于肝火上炎、肝肾阴虚所致的高血压,具有清热平肝、补益肝肾的功效。还有六味地黄丸,源自经典滋阴补肾方剂,适用于肝肾阴虚型高血压,通过滋补肝肾之阴来降低血压。以上药物的具体服用剂量和方法需要遵医嘱或说明书执行,避免盲目用药。
2.食疗
食疗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蛋糕、炸鸡、啤酒等高糖、高油、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具有辅助降压作用的食物,如芹菜、苦瓜、冬瓜、枸杞、菊花等,来达到辅助降压的效果。芹菜富含钾元素,有助于降低血压。苦瓜具有清热解毒、降压降糖的作用。冬瓜能利尿消肿,有助于减轻高血压引起的水肿症状。
3.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太冲、风池、曲池等,来调节气血流通,促进脏腑功能恢复平衡,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具有疏肝理气、降压安神的作用。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具有祛风除湿、降压止痛的功效。曲池穴位于肘部,具有清热解毒、调和气血的作用。针灸治疗常规为一日治疗一次,每次15-30分钟,一般治疗1到2周为一个疗程。具体的治疗频次和疗程需要结合患者情况在医嘱指导下执行。
4.推拿和刮痧
推拿和刮痧是中医常用的理疗方法,通过按摩和刮拭特定的部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高血压的症状。推拿通过按摩颈椎、腰椎等穴位和疏通肝、脾、肺经络等,来达到调理气血、缓解神经紧张的效果。刮痧使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减少体内大血管的血液量,同时调节神经功能,避免血管平滑肌过度收缩,从而帮助降压。推拿和刮痧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每次间隔5~7天,连续治疗7~10次为一疗程。以上仅为参考,具体还需要结合患者情况遵医嘱执行。
5.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方式,锻炼机体、促进血液循环、消耗脂肪和糖分,以及配合相应的呼吸方式调节情绪,达到降压作用。太极拳通过调节呼吸、舒展运动、调节神经及平衡身心以缓解精神压力,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降低血压。八段锦兼具保健、治病的健身功法,能够增强肌肉的柔韧性,调节呼吸节律和深度,促进心血管、神经系统等机体的健康。运动疗法可以每周进行3-4次,每次坚持20-30分钟。
这些治疗方法各具特色,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人体内部环境,达到降低血压、改善病情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