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尿崩症
尿崩症是一种医学上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尿量异常增多,通常连续72小时,每日尿量超过3000毫升,甚至远远超过这一数值。
尿崩症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精神性尿崩症和妊娠性尿崩症等。中枢性尿崩症主要由下丘脑和垂体病变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引起;肾性尿崩症则是由于肾脏对抗利尿激素的反应受损所致;精神性尿崩症则与高级神经功能紊乱或严重精神病有关;而妊娠性尿崩症则较为少见,可能与妊娠期抗利尿激素清除率增加有关。
尿崩症的症状主要包括烦渴与多饮、多尿以及低比重尿等。患者常表现为极度口渴,需要大量饮水,同时尿量明显增加,尿色淡如清水。
治疗尿崩症的方法主要包括使用激素进行替代治疗、使用其他抗利尿药物以及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等。对于中枢性尿崩症,首选药物是去氨加压素(DDAVP),其抗利尿作用强且不良反应少。对于肾性尿崩症,治疗则侧重于保持足够的水负荷、限制钠盐摄入以及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同时,针对继发性尿崩症,积极治疗其原发病也是关键。
了解疾病
肾性尿崩症
肾性尿崩症主要是指肾脏病变引起的肾小管重吸收水功能障碍性疾病。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