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异位性皮炎

来源:民福康

异位性皮炎又称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如下:

1.发病机制

异位性皮炎的发病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患者往往有特应性疾病家族史。免疫异常表现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失衡,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过敏原(如尘螨、花粉等)、感染等也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剧烈瘙痒、多形性皮损,常伴有皮肤干燥。皮损可累及身体多个部位,如面部、颈部、肘窝、腘窝等屈侧部位。在不同年龄段,其表现也有所不同。婴儿期多表现为面部的红斑、丘疹、水疱等;儿童期和成人期则常见苔藓样变等慢性皮损。

3.诊断

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家族史以及相关检查进行诊断。血液检查可发现一些免疫指标的异常,皮肤点刺试验等有助于明确过敏原。

4.治疗

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包括避免诱发因素,如避免接触过敏原、避免过度洗澡等;外用药物治疗,如糠酸莫米松乳膏;系统治疗,如苯海拉明。对于病情严重者,还可采用生物制剂等治疗方法。同时,患者的皮肤护理也非常重要,要注意保湿、避免搔抓等。

5.预后

异位性皮炎的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但部分患者可能病情持续不缓解或发展为严重类型。患者需要长期管理疾病,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心理调节,避免因疾病带来的心理负担影响生活质量。

异位性皮炎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皮肤病,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管理,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的困扰。

了解疾病
皮损
皮损是皮肤因为受外界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或者是体内的病变而造成的皮肤损伤。大多数皮肤病的皮肤损害的形状及排列都具有一定规律,清楚地认识皮损的形状与排列有助于皮肤病的诊断和观测皮肤病的进展及预后。触诊时注意检查皮损的坚硬度,如囊肿质软,检查损害在皮肤内的深度。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