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身免疫性的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免疫调节功能发生异常,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增速而引起的贫血。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相关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类型。
1.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是最常见的类型,抗体主要为IgG,其次为IgM,偶有IgA型。该型贫血多发生于中年女性,起病隐匿,症状较轻。贫血程度不一,部分患者可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2.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抗体主要为IgM,其次为IgG,偶有IgA型。该型贫血好发于寒冷地区,多见于儿童和中青年。冷凝集素综合征常表现为遇冷后出现寒战、高热、头痛、呕吐、腰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衰竭。
3.药物相关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该类型是由某些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磺胺类药物等。
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感染、劳累等诱因。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在治疗过程中,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了解疾病
肾功能衰竭
肾脏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按其发作之急缓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肾功能衰竭系因多种疾病致使两肾在短时间内丧失排泄功能,简称急性肾衰。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