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半宝宝发烧39度怎么处理
发烧一般指发热。一岁半宝宝发热39度时,需要及时遵医嘱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药物,尽快进行退热。但是,发热也需要针对原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常见的导致宝宝发热39度的原因有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肺炎、幼儿急疹、手足口病等,应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通过飞沫传播,进入宝宝体内后,会在呼吸道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由于炎症刺激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容易引发高热症状,此外还会伴有咳嗽、流涕、喉咙痛等症状。
在降温处理的同时,也需要确保宝宝充分休息,同时给予高营养饮食,比如可以适当吃些奶酪、鸡蛋羹、苹果等,帮助提高免疫力。此外,如果宝宝免疫力较弱,可以遵医嘱使用奥司他韦、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药物,能够杀灭流感病毒,缩短病程,从而减轻症状。
2.扁桃体炎
扁桃体炎主要和细菌、病毒等感染相关,当感染较为严重时,身体为了对抗病原体,会启动免疫反应,导致体温升高,即发热。并且,宝宝还可能会有咽喉疼痛、咽喉异物感、吞咽梗阻等症状。
对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扁桃体炎,抗生素是治疗的首选,能够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头孢克肟、头孢氨苄等;对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扁桃体炎,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奥司他韦、阿昔洛韦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但药物需要遵医嘱进行合理使用,待炎症消退后,宝宝体温也会有所恢复。另外,家长应教导宝宝养成饭后漱口、刷牙等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以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降低感染风险。
3.肺炎
患有肺炎后,因为炎症反应会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体内产生一系列的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而这些炎症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功能发生紊乱,所以会引起发热。同时,宝宝还可能伴有咳嗽、呼吸急促、喘息、精神萎靡等症状。
对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可以遵医嘱使用阿奇霉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等药物,能够促进炎症消退。另外,也需要及时清除宝宝鼻腔和口腔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助于减轻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病情得到恢复后,症状也会有所减轻。
4.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是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或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病后,因为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促使大量炎症介质形成,容易影响体温调节系统,引发高热。
幼儿急疹为自限性疾病,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在降温处理之后,也需要使用温水擦拭宝宝的身体、在宝宝的额头上贴退热贴等,能够帮助散热。同时,鼓励宝宝多喝水,每天500-800ml,以补充因高热而丢失的水分。需要注意的是,免疫功能受损的宝宝,需要遵医嘱使用膦甲酸钠、更昔洛韦、西多福韦等抗病毒药物,控制病情发展。
5.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和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感染相关,当这些病毒侵入宝宝体内后,会在肠道和咽部等部位大量繁殖,进而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性的感染。机体的免疫系统为了对抗这些病毒,会启动免疫反应,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这些物质会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其功能紊乱,从而引起体温升高,即出现高热症状。
手足口病早期,可以考虑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干扰素a等药物,能够帮助杀灭致病病毒,此外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宝宝接触二手烟等刺激性物质,以避免加重病情。一般手足口病得到恢复后,宝宝发热的症状也会有所恢复。
宝宝发热期间,建议家长使用体温计每2-4小时测量一次,记录体温变化。如果宝宝出现体温持续高于39度,且物理降温无效或是有抽搐、意识丧失、呼吸困难、皮肤发绀等严重症状,需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