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是什么原因

来源:民福康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一般是由饮食不当、精神因素、药物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胆囊炎等原因引起的。

1.饮食不当

长期摄入高脂肪、高糖、辛辣、刺激或难以消化的食物,如肥肉、冰激凌、辣椒等,会增加胃酸的分泌,进而诱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同时,胆汁用来消化脂肪,高脂饮食会加重胆汁分泌,从而进一步导致胆汁反流。

建议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摄入过多油腻、生冷、辛辣或刺激性食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有助于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腹压,防止胆汁反流。同时,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加重胃和胆囊的负担。

2.精神因素

长时间的精神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或焦虑等情绪因素,可能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包括胆汁的排泄和胃酸的分泌。同时,长期的精神压力还可能导致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发生胆汁反流和胃黏膜炎症。

建议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压力过大,可以通过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或瑜伽来缓解压力。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以改善情绪状态。

3.药物刺激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这些药物会直接作用于胃黏膜,导致胃黏膜损伤和炎症。同时,这些药物还可能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从而诱发胆汁反流。

如果确定是药物引起的,应咨询医生是否可以更换为对胃黏膜损伤较小的药物。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等,以减轻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

4.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损害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炎症。同时,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可能影响胆囊的正常功能,使胆汁分泌异常,从而发生胆汁反流。随着病情的加重,可能会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并伴有胆汁反流。

确认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应遵医嘱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常采用四联疗法,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甲硝唑、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等。同时,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5.胆囊炎

胆囊炎是胆囊部位的常见疾病,可能导致胆汁过量分泌或胆汁排泄受阻,从而引发胆汁反流。而过多的胆汁反流又会刺激胃黏膜,导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对于胆囊炎引起的胆汁反流,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阿莫西林、硫酸镁、去氢胆酸等药物进行治疗,这些药物能够减轻胆囊炎症反应,并具有一定利胆作用。但如果胆囊炎病情严重或反复发作,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如胆囊切除术、部分胆囊切除术、胆囊造口术等。

治疗期间,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服用药物,不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同时,戒烟戒酒,以免刺激胃黏膜以及胆囊,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另外,遵医嘱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了解疾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即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萎缩,伴或不伴肠化生和(或)异型增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