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症状有哪些

来源:民福康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包括SCA1、SCA2、SCA3、SCA6、SCA7、SCA12、SCA17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也有所不同。

1.SCA1

通常在30岁至60岁之间起病,首发症状常为下肢共济失调,走路时步履不稳,容易摔倒,之后可逐渐出现双手笨拙、意向性震颤、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眼球震颤等。

2.SCA2

多于40岁至60岁起病,主要表现为下肢共济失调,走路时步基宽、左右摇晃,可伴有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双手震颤等。

3.SCA3

多于30岁至40岁起病,主要表现为下肢共济失调,走路时容易跌倒,可伴有双手震颤、意向性震颤、言语含糊、吞咽困难、肌肉强直、锥体束征等。

4.SCA6

多于儿童或青少年起病,主要表现为下肢共济失调,走路时容易跌倒,可伴有眼球震颤、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锥体束征等。

5.SCA7

多于儿童或青少年起病,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可伴有眼肌麻痹、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锥体束征等。

6.SCA12

多于20岁至40岁起病,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可伴有眼球震颤、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锥体束征等。

7.SCA17

多于青少年起病,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可伴有眼球震颤、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锥体束征等。

需要注意的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症状可能会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等方法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如果怀疑自己患有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

了解疾病
眼肌麻痹
眼肌麻痹是一种眼部疾病,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眼球运动神经、眼外肌受损的疾病,预后较好。此疾病的好发人群包括脑梗死、糖尿病、重症肌无力、脑干出血、脑动脉瘤的患者。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