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为什么要抗血小板治疗
脑卒中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原因包括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斑块破裂、改善预后等。
1、抑制血小板聚集
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是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堵塞。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或复发。
2、降低血液黏稠度
血小板在血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过度聚集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减缓,容易形成血栓。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3、减少斑块破裂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础,斑块破裂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血小板对斑块的粘附和聚集,从而降低斑块破裂的风险,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4、改善预后
对于已经发生脑卒中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改善预后,降低再次脑卒中的风险,减轻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抗血小板治疗也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等。在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病史、用药情况、出血风险等,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观察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了解疾病
脑卒中
脑卒中是指多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受损,出现进展迅速的脑缺血及脑出血性疾病。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