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尿毒综合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来源:民福康

溶血尿毒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感染因素、遗传因素、药物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如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肺炎球菌,以及病毒感染如艾滋病病毒、EB病毒等,都可能诱发溶血尿毒综合征。

2.遗传因素

与补体调节蛋白的基因突变有关,如补体因子H、膜辅助蛋白、补体因子I等基因突变,导致补体系统过度激活,损伤内皮细胞。

3.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免疫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化疗药物(顺铂、丝裂霉素)等,可引发溶血尿毒综合征。

4.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而引发此病。

了解疾病
溶血尿毒综合征
溶血尿毒综合征一般指小儿溶血尿毒综合征。小儿溶血尿毒综合征(HUS)是多种病因引起血管内溶血的微血管病,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急性肾衰竭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本病好发于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是小儿急性肾衰竭常见的病因之一。1/3以上的HUS患儿可有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本病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型,典型病例常有前驱胃肠道症状,非典型病例多有家族史,且易复发。本病死亡率高,近年来采用血浆置换和透析等综合疗法,病死率已明显下降。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