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
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诊断条件主要基于患儿的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反射异常等临床表现,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分型主要有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等。
一.诊断条件
1.运动发育落后和异常
患儿在出生前到出生后的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智力、视听觉、进食、吞咽、言语、行为等多种障碍,会严重影响儿童的一生。
2.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如坐位时,向各方向推患儿,患儿不会用手支撑。
3.肌张力异常
脑瘫患儿比正常新生儿高,肢体活动差。换尿布时,患儿的双腿特别紧,交叉困难。
4.姿势异常
脑瘫患儿经常有各种异常姿势,一般表现在3个月的婴儿仍有握拳不伸展,手总是紧紧的握着。将物品放入手中时,患儿不会用双手去拿,而是上肢屈曲,将物品放在手中,然后用手抓住。
二.分型
1.痉挛型
最常见,占所有病例的60%-70%。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上肢表现为肘、腕关节屈曲,手握拳,拇指内收,髋关节、膝关节伸直,踝关节跖屈。下肢行走时呈尖足、交叉步态。
2.不随意运动型
占15%-20%,主要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可累及全身多个部位,如头部控制不良、扭转、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不稳定等。
3.强直型
占5%-10%,主要表现为肌肉强直,活动减少,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缩小。
4.共济失调型
较少见,占5%以下。主要表现为平衡功能障碍,步态不稳,常伴有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等。
了解疾病
眼球震颤
眼球震颤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部分疾病的临床表现,临床上将眼球震颤分为先天性眼震和后天性眼震,前者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后者多与视觉系统、眼外肌或者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有关。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