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的症状

来源:民福康

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瘫痪型,不同的类型症状也有所差异。其中顿挫型包括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胃肠道症状、流感样症状;瘫痪型包括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不同时期症状有所不同。

一.无症状型

病毒未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也未产生病毒血症,一般不会出现临床症状,所以无法通过临床症状诊断,但是咽部的分泌物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

二.顿挫型

1.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如发热、咽部不适、咳嗽、流涕等,类似普通感冒。

2.胃肠道症状

如恶心、呕吐、腹泻、腹部不适等,这些症状一般持续1-3天,可逐渐自行缓解。

3.流感样症状

患者还可能出现流感样症状,比如头痛、乏力、关节和肌肉酸痛等。

三.无瘫痪型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背痛、呕吐和颈背部强直等症状,这些症状表明病毒已经侵犯到脑膜。还可能出现发热、乏力、多汗、烦躁不安、嗜睡、神情紧张等症状。

四.瘫痪型

1.前驱期

与顿挫型和无瘫痪型相似,患者会出现发热、乏力、多汗、咽痛、咳嗽、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症状。

2.瘫痪前期

患者体温可能再次上升,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烦躁或嗜睡等症状,甚至出现肢体强直、灼痛等症状。

3.瘫痪期

瘫痪通常发生在体温下降后,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型。脊髓型相对常见,主要是四肢瘫痪,以下肢瘫居多。临床表现为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若病情累及躯干肌群、呼吸肌,可引起不能坐起和翻身、呼吸困难等症状;延髓型通常与脊髓型同时发生,可导致呼吸中枢受损,引起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等症状;脑型相对少见,主要表现为头痛、烦躁、高热等;混合型是指同时存在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表现。

4.恢复期

通常在瘫痪后1-2周后,肢体远端的瘫痪肌群开始恢复,之后逐渐上升至腰部。

5.后遗症期

如果瘫痪2年后仍然未恢复,则属于后遗症,常见的后遗症包括肢体或脊柱畸形、肌肉萎缩、肢体疼痛等。

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明确诊断,比如体格检查、周围血象检查、脑脊液检查、病毒分离等。一旦被确诊为脊髓灰质炎,应积极进行治疗。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神经营养药物、促神经传导药物进行治疗,比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地巴唑等,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改善神经麻痹。对于处于瘫痪期的患者,可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能力训练。若患者留有后遗症,比如脊柱畸形,则需要进行脊柱矫形手术,以纠正脊柱畸形,改善生活质量。

患者治疗期间应调整饮食结构,可以吃些鱼肉、青菜等富含营养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若因疾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做些感兴趣的事情转移自身注意力,比如阅读书籍、看电影等。

了解疾病
痹症
痹,即痹阻不通。痹症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