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三大诊断要点

来源:民福康

骨质疏松的三大诊断要点包括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和骨折风险增加。

1.骨量下降

骨密度检测是常用的诊断方法,可以通过测量骨矿物质密度(BMD)来评估骨量。T评分是常用的评估指标,将测得的BMD与年轻人的平均BMD进行比较,得出T评分。如果T评分低于-2.5标准差,则可诊断为骨质疏松。

2.骨微结构破坏

骨微结构的改变会影响骨的强度和脆性。高分辨率外周定量CT(HR-pQCT)等检查可以提供关于骨微结构的信息,帮助医生了解骨的质量和微结构变化。

3.骨折风险增加

医生会评估患者的骨折史、家族骨折史以及其他可能增加骨折风险的因素。此外,一些特定的检查如双能X线吸收法(DXA)等可以评估骨折风险。

对于疑似骨质疏松的患者,医生通常会进行综合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诊断一旦确立,治疗方案将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法包括基础治疗(如补充钙和维生素D)、药物治疗(如抗骨吸收药物、促进骨形成药物等)以及生活方式调整(如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健康饮食等)。

了解疾病
骨折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一般当骨骼承受的力量超过自身能够承受的限度后,则会发生骨折。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