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银屑病的症状
不同类型的副银屑病,其症状有所不同,一般包括斑块状副银屑病、点滴状副银屑病、痘疮样副银屑病、苔藓样副银屑病等。
1.斑块状副银屑病
斑块状副银屑病是常见的类型,占所有副银屑病的80%左右。好发于中年,男性多于女性。典型皮损为界限清楚的淡红色或黄红色斑块,上覆鳞屑,圆形或不规则形,可大可小,可单发或多发,直径通常为1-10cm,有时可融合成片,状似体癣或银屑病。斑块状副银屑病通常对称分布于四肢伸侧、肘部、膝部、躯干、头皮和臀部。部分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斑块状副银屑病可长期存在,无自愈倾向,少数可发展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
2.点滴状副银屑病
点滴状副银屑病较罕见,多见于儿童和青年,男性多于女性。皮损为针尖至扁豆大小的淡红色或黄红色斑疹或斑丘疹,上覆鳞屑,散在分布,互不融合,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部分患者可伴有咽痛、发热、关节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点滴状副银屑病通常在数周或数月内自然消退,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发展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
3.痘疮样副银屑病
痘疮样副银屑病是一种严重的类型,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皮损为暗红色或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斑疹或丘疹,大小不一,可逐渐增大至豌豆或更大,表面覆有多层鳞屑,类似痘疮或水疱,部分皮损中央可坏死形成溃疡。痘疮样副银屑病通常对称分布于躯干和四肢,可伴有高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痘疮样副银屑病的病程较长,常迁延不愈,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
4.苔藓样副银屑病
苔藓样副银屑病较少见,多见于中年,女性多于男性。皮损为淡红色或红褐色扁平丘疹或斑块,上覆鳞屑,表面粗糙,可呈苔藓样变,通常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瘙痒。苔藓样副银屑病可局限于一处或泛发全身,常对称分布,好发于四肢伸侧、肘部、膝部、躯干和臀部。苔藓样副银屑病的病程较长,可迁延数年甚至数十年,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
副银屑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药物、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