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狂犬病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又称恐水症。
狂犬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动物的唾液内,患狂犬病的动物通过咬伤、舌舔黏膜或新近皮肤破损处(如被抓伤伤口)等方式传染给其他动物或人。狗、猫、狐狸、蝙蝠等动物都可能患病并传染。
狂犬病在临床上可分为狂躁型和麻痹型两类,以狂躁型多见。狂躁型狂犬病典型的临床经过可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瘫痪期)。前驱期常有低热、头痛、恶心等症状,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兴奋期表现为高度兴奋、惊恐不安、恐水、恐风等;麻痹期则出现各种瘫痪,尤以肢体弛缓性瘫痪最为多见,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麻痹型患者意识清楚,但有与吉兰-巴雷综合征相似的神经病变症状。
狂犬病只能在发病前预防,一旦发作出现症状,死亡率几乎是100%。暴露后处置是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包括尽早进行伤口局部处理、疫苗接种以及必要时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接触狂犬病病毒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建议进行暴露前预防性狂犬病疫苗接种。
了解疾病
狂犬病
狂犬病是狂犬病病毒入侵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发病后难以有效治疗。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