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心律失常发病机制是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结构性心脏病、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等。
1.冲动形成异常
心脏的起搏细胞自律性异常升高,导致心脏节律不规律。后除极和触发活动是自律性异常的一种形式,可导致心律失常。
2.冲动传导异常
心脏的传导系统出现传导阻滞,导致冲动传导缓慢或中断。
3.电解质紊乱
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可影响心脏的正常电生理特性。
4.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如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5.结构性心脏病
如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可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心律失常。
6.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或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现象。
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变化。
了解疾病
心脏瓣膜病
心脏瓣膜病是较为常见的心脏疾病,其会引起心脏瓣膜以及其附属结构发生解剖异常,引起功能障碍,导致血流动力学发生显著改变,并出现一系列临床不适症状。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