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肾衰竭

来源:民福康

肾衰竭是肾脏功能逐渐恶化的病理状态。

肾衰竭是一种严重的肾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肾脏功能下降或严重受损,导致体内废物和多余水分无法正常排出,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肾衰竭可分为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两种类型。急性肾损伤是指肾脏功能在短时间内(通常在几小时或几天内)急剧下降,可能由手术、严重感染、中毒、肾脏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而慢性肾衰竭则是肾脏功能在较长时间内(通常在几个月或几年内)逐渐丧失,直至完全衰竭,常由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炎等慢性疾病导致。

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能包括尿量变化、全身浮肿、疲乏、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皮肤瘙痒贫血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还可能出现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了解疾病
贫血
贫血(anemia)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1972年WHO制订的诊断标准认为在海平面地区Hb低于下述水平诊断为贫血:6个月到<6岁儿童110g/L,6~14岁儿童120g/L,成年男性130g/L,成年女性120g/L,孕妇110g/L。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