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耳炎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非化脓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等,化脓性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特异性炎症太少见,如结核性中耳炎等。
病因
咽鼓管途径感染:最为常见。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外耳道鼓膜途径:如果鼓膜穿孔,鼓膜菲薄或骨疡型中耳炎,上皮层、纤维层、鼓膜易发生穿孔,液体可经外耳道直接流入中耳,引起感染。
血行感染:极少见,比如糖尿病、贫血、肾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并发中耳炎。
症状
耳部症状:中耳炎最常见的症状是耳内闷胀或堵塞感、听力减退或耳鸣等,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
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可有怕冷、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一旦鼓膜穿孔,体温即逐渐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检查
耳镜检查:耳镜检查是诊断中耳炎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耳镜检查,可以观察到鼓膜的颜色、形态和是否有穿孔等情况。
听力检查:听力检查可以评估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常用的听力检查方法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等。
影像学检查:如果怀疑中耳炎可能并发乳突炎,可能需要进行乳突X线或CT检查,以了解乳突的情况。
治疗
病因治疗: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
局部治疗:鼓膜穿孔前,可用2%酚甘油滴耳,可消炎止痛。鼓膜穿孔后,可用双氧水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全身治疗:根据病情轻重,可选择口服抗生素或静脉滴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出现高热、头痛、恶心等症状,可给予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
预防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
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可导致中耳炎,应避免捏住双侧鼻孔擤鼻涕,正确方法是:紧压一侧鼻翼,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分泌物,然后换另一侧。
游泳时应避免将水咽入口中,以免水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外伤所致的鼓膜穿孔禁止滴任何水样液体,以免影响创口的愈合,可用消毒棉球堵塞外耳道,以免感染诱发中耳炎。
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因此,母亲给孩子喂奶时应取坐位,把婴儿抱起呈斜位,头部竖直吸吮奶汁。
避免长时间用耳机听摇滚类的大分贝的音乐,如果持续使用,会引起听力减退。
远离噪音和爆炸现场,避免造成鼓膜穿孔。
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这些药物容易引起耳中毒而损害听力。
定期检测听力,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需要注意的是,中耳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鼓膜穿孔、听力下降等并发症。因此,如果出现耳部不适,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