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是什么病
尿崩症是一种尿液生成异常导致多尿、烦渴等症状的综合征。
尿崩症主要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两大类。中枢性尿崩症主要由下丘脑-垂体病变引起,如下丘脑或垂体的肿瘤、外伤、手术损伤等,导致抗利尿激素(ADH)的合成、运输或释放发生障碍。肾性尿崩症则是由肾脏对抗利尿激素反应缺陷所致,可能是遗传因素导致肾脏集合管上的抗利尿激素受体异常,或是受体后信号传导通路障碍,也可能是后天因素如药物副作用、电解质紊乱等损害肾脏对抗利尿激素的反应机制。
尿崩症的主要症状包括明显多尿、烦渴多饮及低比重尿。患者24小时尿量常在4-10L以上,严重者可达18L,导致身体严重缺水,产生强烈口渴感,频繁大量饮水。尿液比重常在1.005以下,因为尿液中水分增多,溶质相对减少,比重降低。
尿崩症的治疗依类型而异。中枢性尿崩症主要采用激素替代治疗,模拟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减少尿量。肾性尿崩症则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停用相关药物、纠正电解质平衡等。同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防止脱水,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尿量。
了解疾病
脱水
脱水是体内水分减少,导致新陈代谢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