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肾萎缩的原因

来源:民福康

产生肾萎缩的原因包括慢性肾脏疾病、血管性疾病、先天性因素、感染性疾病等。

1.慢性肾脏疾病

肾病综合征会导致肾脏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不断损伤肾脏的肾小球、肾小管等结构。随着病情不断发展,肾脏组织逐渐被破坏,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导致肾脏萎缩。这可能与自身免疫紊乱、感染等因素有关。慢性肾炎特别是肾间质性疾病,长期慢性炎症损害肾脏组织,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和肾萎缩。

2.血管性疾病

当肾动脉发生狭窄时,肾脏的血液灌注量会显著减少,长期的低灌注状态会导致肾脏的肾单位出现缺血、缺氧,进而发生萎缩。肾动脉狭窄可能由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因素引起。输尿管狭窄导致尿液排出受阻,会在肾盂肾盏内积聚,形成肾积水。长期的肾积水会使肾盂内压力升高,压迫肾实质,导致肾单位受损和肾脏血液循环受影响。随着时间推移,肾实质逐渐变薄,肾脏萎缩。

3.先天性因素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如果肾脏的发育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肾单位数量减少,肾脏的体积从一开始就小于正常肾脏。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这种发育不全的肾脏无法正常生长和发挥功能,逐渐出现萎缩。

4.感染性疾病

结核杆菌在肾脏内繁殖,会形成结核病灶,这些病灶会破坏肾脏的正常组织,包括肾实质、肾盂等。随着结核病变进展,肾脏的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肾组织逐渐被纤维组织替代,从而导致肾萎缩。

了解疾病
肾积水
肾积水是由于尿路梗阻引起的并发症,多伴有肾功能减退现象。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